飞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少胜多的例子。具有绝对优势的前秦战败东晋,国家衰落。北方各民族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为后秦和后燕的几项政权。东晋利用北伐将边界线推向黄河南部。
飞水之战使北府兵声大振,谢玄、谢安、谢石等人也凭借此战留下了青史。司马曜,东晋孝武帝,借此机会收回权力,成为东晋唯一掌握皇权的皇帝。战败的前秦天王傅坚并不是一个懦弱无能的国王。他杀死了暴君傅生,给永嘉之乱以来的关中人民带来了20多年的和平岁月,使五胡乱华以来的北方恢复了活力。然而,由于飞水的战败,已经和平的中原陷入了分裂的境地,两年后,傅坚也被叛军姚昌杀死。
过程
战前准备
太元二年(公元377年),东晋朝廷任命桓冲的儿子桓嗣为江州刺史。还任命五兵尚书王云监督江南军事,徐州刺史,任命征西司马、南郡谢玄为兖州刺史,广陵相,监督长江以北军事。后来谢安推荐侄子谢玄守卫北方领土。 谢安本人督促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五州军事,负责长江下游。桓冲为荆州刺史,防御荆襄地区;谢玄镇广陵,谢安防御淮南地区。为加强中央军力,晋孝武帝命令谢玄招募淮南江北人民,在广陵选拔良将,训练精兵,选拔刘牢之等人,成立北府军。
[img]7766[/img]
淮南之战
太元三年(公元378年)2月,前秦王傅坚派遣南方将军,督促军事,守尚书令,长乐公傅丕,武卫将军苟昌和尚书慕容率领7万步,骑兵入侵襄阳,让荆州刺史扬阳率领樊州、邓州兵众作为前锋,将军石越率领1万精锐骑兵出鲁阳关,京兆尹慕容垂、扬武将军姚昌率领5万兵出南乡。领军将军苟池、右将军毛当、弩将军王显率领4万兵出武当,共同攻打襄阳。襄阳分三路合围,共投入兵力17万。
四月,前秦军队抵达绵水以北,梁州刺史朱序认为前秦军队没有舟船,没有防备。朱序直到石越率领5000名骑兵渡过汉水,才惊慌失措地坚守中城。石越征服了他的外城,缴获了100多艘船,用于接送其他士兵。长乐公傅丕统领将领攻打中城。 慕容垂攻下南阳,抓获太守郑裔,在襄阳与傅丕会合。 襄阳守将朱序死守近一年后,在太元四年(379年)二月城破被俘。傅坚还派彭超围攻彭城,秦晋淮南之战爆发。谢安在建康布防,又让谢玄率领5万北府兵,从广陵起兵,谢玄四战四胜,全歼敌军。谢安因功封建昌县公,谢玄封东兴县侯。
淝水决战
公元383年8月,傅融率领25万先锋。傅坚率领60万步兵和27万骑兵,共有112万军队(实际上只有30万到达战场)前来。 东晋以谢安侄子谢玄为先锋,带领战斗力强的“北府兵”8万人沿淮河西上,迎战秦军主力。
太元八年五月(公元383年),桓冲倾十万荆州兵伐秦,以遏制秦军,减轻下游压力。
[img]7767[/img]
8月初二,傅坚派杨平公傅融督帅张蚝、慕容垂等25万人作为前锋,任命兖州刺史姚昌为龙翔将军,督义、梁州军事。
八月初八,傅坚发兵长安,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开始大举南侵。
9月,傅坚抵达项城,凉州军队抵达咸阳。梓潼太守裴元率领7万名水手从巴蜀顺流东下。幽州和冀州的军队也抵达彭城,东西万里,水陆并进。三十万部队,如阳平公傅融,提前抵达颍口。 [22] 面对军队的压力,东晋发布了一项法令,任命尚书仆射谢石为将军和大都督,任命徐、兖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并与辅国将军谢燕西中郎桓伊等人一起,指挥8万士兵抵抗前秦。并让龙翔将军胡斌带领五千水军援助寿阳。共分三路兵马北上迎战前秦军。
十月,前秦阳平公傅融等攻打寿阳。18日,攻克寿阳,俘虏平虏将军徐元喜等人。慕容垂攻下云城。傅融进军攻打胡斌退役的夏石。前秦卫将军梁成等带领5万兵驻扎在洛涧,沿淮河布防止东部部队。 傅坚认为自己可以快速作战,派已经是前秦尚书的朱序劝说谢石,但朱序私下提醒谢石宜先发制人,击败前秦先锋部队。 他说:“秦军虽然有百万人,但还在进军。如果军队集中,晋军将难以抵抗。现在情况不同了。我们应该利用秦军未能全部到达的机会迅速发动进攻。只要我们能击败他们的前锋部队,挫败他们的精神,我们就能打破秦百万军队。起初,谢石认为秦军兵强大,打算坚持不战,待敌人疲惫后等待反击的机会。听了朱序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防为攻,主动出击。
[img]7768[/img]
11月,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5000名精兵前往洛涧,开启了飞水大战的序幕。秦将梁成守卫山涧部署兵阵迎击。刘牢之在洛涧取得了巨大成功,杀死了梁成、梁云和益阳太守王勇。秦军损失了十多名将军和数万名军队。刘牢之还派军队阻止淮河渡口,歼灭了前秦军队1500人,逮捕了前秦扬州刺史王贤等人。
晋军西行,与秦军对峙飞水。十二月,有人向傅坚建议后退决战。诸秦将军认为阻敌飞滨更安全,但傅坚认为半渡攻击可以主动对抗。 [28] 秦军后移时,晋军渡水突击。秦军阵后,朱序、张天锡等人大喊:“前线秦军败了!秦军阵脚大乱,随后晋军全力出击,大败秦军。谢玄、谢炎、桓伊率领晋军7万,战胜前秦十五万大军,由傅坚和傅融统领,并阵斩傅融。
结果
以晋军的全面胜利结束了飞水之战。
飞水之战前,东晋和前秦做了哪些准备?具体过程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