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的创作与传播:《聊斋志异》的创作历时40多年,贯穿蒲松龄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聊斋志异》是一部奇怪的传奇小说。超过490篇文章中的大多数都是关于狐狸、鬼魂和地精的故事,以及一些轶事。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过程和抑郁,在他的《聊斋志异》中说得非常清楚:
披萝带荔,三鹿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瘾。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自然。松,落秋萤火,魅力争光;追逐野马的尘埃,充满笑容。才不是干宝,雅爱搜神;爱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便以成编。久而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所以物以好聚,所积益伙伴。...独是子夜荧屏,灯昏欲蕊;萧瑟,案冷疑冰。集腋成毛,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只成孤愤之书;寄托这样,也就够悲伤了!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依偎自热。青林黑塞间认识我的人!
《自志》表明,《聊斋志异》是一部愤怒的作品,也是一本孤独愤怒的书。他通过“志异”抒怀言志,忧国忧民,类似屈原作《离骚》。“自志”也说明《聊斋志异》的创作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自志”也说明“志异”的创作被社会忽视,被朋友劝阻,被世俗嘲笑。可见《聊斋志异》是集蒲松龄一生心血于一身的写作。它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其意义比苏轼在黄州借人谈鬼来缓解政治上的苦闷,更加幽愤深广。
《聊斋志异》最现实、最人性化的篇章,是揭露和指责封建吏治黑暗、统治阶级腐朽、迫害人民残酷的优秀作品。《席方平》写道,城隍、郡司、冥王贪赃枉法,狼狈为奸,对不公正的席方平实施各种酷刑,实际上是现实生活中封建官僚机构的真实写照。《六令》中的县官,贪暴不仁,死于他棍棒下的老百姓,乱七八糟。《梦狼》写道,一位老人梦见衙门上下都是吃人的狼,堂上堂下都是“白骨如山”。通过梦,他深刻反映了现实——政府是虎穴狼窝,官员是吃人肉喝人血的豺狼。在著名的《促织》中,作者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惊心动魄的人民苦难图,人生不如促织,这就是封建社会的现实。
蒲松龄一生都在科举之路上挣扎,对科举的弊端有切肤之痛,@ 在《聊斋志异》中,很多文章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尤其是对考官昏昏欲睡、无知的刻画,对科举制度伤害了读者的心灵,令人耳目一新。在著名的《贾奉雉》中,真实地描述了科场的美恶倒置,试官的愚智不分。在《司文郎》中、《考弊司》、《于去恶》等虚幻故事对考官不学无术、爱钱如命的讽刺更为尖锐。难怪《三生》中一群科举失意者的鬼魂一起向阎罗王请愿,要求看不出文章好坏的考官“挖双眼,以为不懂文报”“剖开心扉,伸出不公之气”。这个纯粹是幻想的离奇情节,无疑反映了广大知识分子的愤怒。蒲松龄还用漫画家的笔触为科举制毒下的知识分子画像。《王子安》中被困在场馆里的名人白天梦见翰林,“喊长班”,嘲笑狐仙,戏弄狐仙,描绘了读者迷离恍惚、疯狂的精神状态。
《聊斋志异》中最有趣的是那些人鬼狐妖的爱情故事。这些人鬼狐妖“多人情,易可亲”。通过他们的奇怪故事或讴歌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或者描述他们的闺房嬉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封建礼教,揭示女性个性解放的萌芽。比如《连城》描述连城与乔生以吟诗为知己,连城赠金助乔生灯光,乔生割肉为连城合药。生不能成连理,死成夫妻。《瑞云》、《辛十四娘》、《小翠》歌颂了男主角不以妍为念,不因爱人变丑而爱放松的高洁情怀。至于像婴宁这样的天真,连琐碎的软弱,黄英的端庄,侠女的刚毅,狐女的幽默,都不符合封建社会所谓的“女人无才就是德”的格言。当然,《聊斋志异》中的爱情故事,玉石杂陈,好坏并茂,其封建说教部分更是不可取。
《聊斋志异》中也有一些寓言意义丰富的故事,其哲学内涵可以激发人们的思想。《劳山道士》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即在学习和工作中心冲动,一心一意,拒绝努力工作,必须碰壁。《画皮》表明,像恶鬼一样的坏人经常打扮起来,隐藏自己的真实形象,以各种幻觉迷人。如果他们不被坏人欺骗,他们必须学会通过这种现象看到本质。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在于蒲松龄充分发挥了传统奇异小说的艺术功能。读完《聊斋志异》后,人们被那个奇怪的故事所引导,去了解社会和生活。生动丰富的情节是《聊斋志异》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征。鲁迅评论《聊斋志异》的情节艺术说:“描写委曲,叙述井然有序,用传奇的方法,用奇怪和变化的状态,比如现在;或者很容易改变弦,不要叙述畸人的异行,出于幻域进入世界;偶尔的琐事也很简单,所以读者耳目一新。”
《聊斋志异》最初以抄本的形式流传。乾隆31年(1766),知不足斋刻本(青柯亭本)问世。之后出现了各种选本、注本、评本。1956年,文学古籍出版社印制了237份蒲氏手稿,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协会评论书,包括491份和9份附录。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印刷出版铸雪斋抄本。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铸雪斋排印本。《聊斋志异》现有英、法、德、日等18种外文译本。优雅古奥的《聊斋志异》可以翻译成世界上几种主要语言,广泛流传,说明其巨大的生命力。
蒲松龄是一位勤奋的作家。除了《聊斋志异》,他还为农民编了很多实用书籍,比如《日常俗语》、《农桑经》、《婚姻全书》、《药祟书》、《历字文》等。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编辑《会天意》,收量晴谋雨。后来手录了《观象玩古》,“备旱涝之秋,为瞻云望岁”。
蒲松龄的混合表明了他与黎族人民的血肉关系。他描述了村民需要的桑树种植、医疗药物、婚礼礼仪、天气观测、自我修养。这自然是他长期接触农村的实际结果,但也表明他有丰富的知识。
此外,作者还有1000多首诗、100多首单词、400多篇文章、3种戏剧和14种俚语。除了失传者,上述作品大多已被收入路荒编辑的《蒲松龄集》。
《聊斋志异》的创作与传播 聊斋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