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熟悉三国历史的人一定读过这两本书,前者是正史,后者是小说,这是两本书最大的区别。
《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家史。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共65卷。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记载了60年的历史。作者是西晋初的陈寿。 和前三史一样,陈寿的《三国志》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友得失,有益风化。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的叙事很简单,三本书很少重复,记事也很详细。历代历史学家也非常重视材料的选择。史学界把《史记》放在史记上、《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被视为纪传体史学名。 三国志是三国演义小说的基础。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小说,因为它根本不是正史——如果与正史相似,《三国志》成书后就不需要编写任何《三国演义》了。 《三国志》是晋朝陈寿写的,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是写实的,是二十四史之一。 《三国演义》是明代罗贯中写的,是根据《三国志》记载的历史改编的文学作品。内容与历史事实并不完全一致,是中国古典四大名称之一。 若论史学价值,前者高于后者;若论文价值,后者高于前者。
《三国志》是所谓的正史,《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记录的历史演绎的小说和故事,是文学作品。当然,如果你想学习历史,你应该读《三国志》;如果是为了在消遣中获得一些历史知识,《三国演义》就足够了。《三国演义》和《正史》最大的区别就是《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
有三个主要区别:
第一,风格不同。《三国志》是一本史书,是对三国历史的客观叙述。《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是对三国历史的人为诠释,其中加入了大量的虚构内容;
第二,成书时间不同。《三国志》成书于西晋初年,离三国很近,可以保证这部史书的真实性。《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掺入了大量民间传说;
第三,持续关系是不同的。陈寿的《三国志》依赖于他多年来收集的历史资料,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主要基于《三国志》。换句话说,《三国志》是《三国演义》的母亲。
在《三国志》中,文学战略、心胸开阔、英雄豪侠的周瑜,成了《三国演义》中心胸狭窄、嫉妒的“小气鬼”。 在《三国志》中,周瑜从小多才多艺,年轻时精通音乐。只要音乐出了问题,他就会发现,如果他发现了,他就会给出建议。当时有民谣说:“音乐错了,周郎顾”(周郎会发现周郎可以给出建议)。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吴抗曹,这一战略起着关键作用。但实际上,整个战役的指挥计划者是周瑜。周瑜在说服孙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激励了法律;黄盖提出了火攻,后来改为诸葛亮,突出了诸葛亮的创作需要。突出了罗贯中对诸葛亮的喜爱,周瑜在小说中的性格特征主要是心胸狭窄,尤其是嫉妒诸葛亮。这是小说创作的需要,以区分不同角色的独特性格。
周瑜历史上胸襟开阔,气度宽宏大量。老将程普因为周瑜年轻而拒绝接受他,并多次当面侮辱他。周瑜并不在乎他。程普最终被周瑜的才华和道德印象深刻。他感动地说:“如果你和周公瑾一起喝酒,你会不自觉地喝醉”,和他成为朋友。《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心胸狭窄的周瑜,是罗贯中为衬托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这是一种艺术处理,不能当真。当然,“三气周瑜”没有历史依据。周瑜最终死于旅途中。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区别 两本书有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