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政变简介: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是1861年发生的一起重大政治事件。咸丰六年清文宗,公元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于1860年9月接近北京,京城震动。咸丰皇帝迅速带着皇后牛虎禄氏(后来慈安太后)、易贵妃叶赫那拉氏(后来慈禧太后)和一群亲信逃到热河,恭亲王奕留下来向侵略者求和。奕辛辛苦苦,最后签署了《北京条约》,羞辱了国家,从而得到了侵略者的青睐。当时清政府的实权并没有掌握在易相反,他们掌握在载垣、端华、苏顺等一群跟随咸丰逃往热河的人手中。这些人将是易作为自己的政敌,千方百计排挤他,不让他随驾到热河。
咸丰11年,公元1861年8月,咸丰在签订《北京条约》后不久就去世了,他唯一的儿子6岁的载淳即位。年号定为“祺祥”。遗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苏顺、徐静寿、原五位军机大臣中的四位穆荫、匡源、杜翰、焦佑英为“赞襄政务大臣”,帮助年轻的载春。咸丰临终前,他给了皇后和易贵妃两个刻有“皇家奖励”和“同道堂”的皇家印章,并颁布了一项圣旨,称新皇帝颁布的所有圣旨都应该印有这两个皇家印章才能有效。
载淳继位后,尊先帝皇后牛虎禄氏为慈安太后,尊生母懿贵妃为慈禧太后。载淳的母亲易贵妃叶赫那拉是一个阴险、贪权、野心勃勃的女人,她刚坐上圣母皇太后的宝座,就迫不及待地想夺权。慈禧首先建议皇帝年轻,不能处理朝政,要由两宫皇太后“垂幕听政”,其实就是要掌握实权。她明目张胆的要权行为自然遭到了辅政八大臣的坚决抵制,载垣以“本朝没有皇太后垂幕”为由反对。
虽然两宫太后掌握了咸丰颁发的两枚印章,在政治上与八位大臣势均力敌,但由于当时热河宫都是八位辅政大臣的势力,慈禧不得不虚与蛇妥协,暂时向八位大臣妥协,但她从未放弃听政的想法。就在慈安太后非常不赞成苏顺等人的所作所为的时候,慈禧就串通了慈安,用苦肉把心发回北京,和恭亲王奕串通。
奕他是咸丰的弟弟,机智、有才华。相比之下,作为皇帝的咸丰平庸无能,这引起了咸丰皇帝的怀疑。因此,咸丰在政治上疏远了易,重用肃顺等人。奕虽然贵是亲王,但没有实权,处处被苏顺等人排挤。咸丰逃离热河,命令奕奕留在北京与侵略者议和,军机大臣文祥留在一起。文祥与奕关系好,也被肃顺等人排挤,不允许他跟着去热河。后来的八个辅政大臣中,有四个是军机大臣,除了文祥。@ 奕和文祥对苏顺等人恨之入骨,不除不快。基于此,在收到两宫太后的求助信号后,易和文祥决定帮助两宫太后清除辅政八大臣。
10月,奕经过多次申请,他以“葬礼”的名义赶到了热河。在大行皇帝的精神面前哭泣后,他向两宫太后致敬,并与两宫太后密谋了很长时间。最后,他决定在北京发动政变。易回到北京后,笼络驻扎在京津地区的兵部侍郎胜保,为发动政变做好了一切准备。
慈禧从承德回北京时,以皇帝年轻,不能全程护送先帝子宫为由,决定和载垣、端华等七位大臣一起通过小路提前回北京。让苏顺护送咸丰子宫走大路;
11月1日,慈禧一到北京,就迫不及待地想见恭亲王奕,军机大臣文祥等。第二天一早,易手里拿着玉玺和先帝两枚印章的圣旨,宣布解除苏顺等人的职务,当场逮捕了载垣和端华;他还命令撤职查处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英等。并派醇郡王奕奕在京郊密云逮捕了护送梓宫回京的肃顺。不久(8日),慈禧发布上诏,否认咸丰遗诏,下令将肃顺斩首;让载垣、端华自杀;另外五位大臣被革职或充军。
八大臣的第一个重要罪行是“不能全心全意地和解……以至于对各国失信”,这也相当于告诉侵略者,她是一个“全心全意地和解”的卖国贼。然后(11日)宣布废除八大臣原计划的齐祥年号,将明年(1862年)改为同治元年,东西太后垂幕听政。加封恭亲王奕为议政王大臣,军机大臣领班。易臣、文祥、胜保等人也能加官晋爵。虽然没有“同治”是指两宫太后共同治理朝政,慈禧之号也是从此开始使用的。这一年是农历辛酉年,所以又称“辛酉政变”。而且这件事发生在北京,所以又称“北京政变”。
此后,慈禧作为中外反动力勾结的产物及其代表,在半殖民地中国进行了47年的罪恶统治。她上台的第一次犯罪是「借师助剿」,与外国侵略者共同血腥镇压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历史上许多不平等条约,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都是在她统治时期与外国签订的。她的篡政和统治使现代中国遭受了无尽的屈辱。
清代辛酉政变简介 改变晚清政局的辛酉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