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是我国罕见的姓氏,有着更多的来源和来源,源远流长,是我国几个古老的姓氏之一。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丝姓氏的起源和历史名人,感受一下这个古老姓氏的发展。第一个起源:起源于子姓,起源于春秋时期宋国医生的丝绸产品,属于以祖先的名字为氏。据史籍《后汉书王刘张李彭卢传》记载:丝,姓也,宋丝产后,见韩非子。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位名叫丝绸产的医生,在他的后代中,有以祖先的名字为姓氏的人,称之为丝氏,世代相传至今,史上称之为丝氏正宗。大多数子姓丝氏族人尊奉丝产为得姓始祖。第二个起源:起源于米姓,春秋楚平王裔孙白公胜后,属封邑名。根据史籍《元和姓》、据《尚龙录》等资料记载,朱旭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了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米。季连后裔熊诠在荆山地区建诸侯国,定都丹阳。
荆君熊通自称楚武王,周平王姬宜臼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在周庄王姬佗八年(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他的儿子楚文王熊琏迁都,改名为楚。到楚平王熊弃疾执政期(公元前528~前516年),王子熊建因晋军袭击郑国内应而被杀,王子熊胜的儿子逃到吴国,投奔伍子胥。楚平王的孙子楚惠王熊章,在周敬王姬丐32年(公元前488年)即位后,楚国命令尹子西再次招募熊胜回国,担任巢医生,并将其授予白邑(今河南息县),称为白公胜。然而,子西并没有真正把白邑交给熊胜,而是一个空头头衔。因此,后来,当晋国削减郑国时,子西派兵营救郑国。熊胜因子西没有信仰,所以他趁机发动政变,杀死了子西,囚禁了楚惠王,并开始改革楚国的政府以赢得人民的支持,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于是他自杀了。熊胜去世后,后裔以祖辈封邑为氏,称白氏,是河南白氏,史称白氏正宗;其后裔中也有白公、白侯为氏。春秋时期的楚国,白与丝的通义不分,可以通假,所以这支白氏又称丝氏、丝公氏、丝侯氏。晋朝建立后,在晋惠帝司马忠执政期间(公元290~306年),白氏和丝氏的后裔子孙开始按合法、普通的分称,直接支称白氏,普通的支称丝氏,代代相传。大多数米姓丝氏族人尊崇熊胜为得姓始祖。
[img]815475[/img]
第三起源:来自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官职执丝,属于以官职称称为氏。楚国官名,又称孤卿,即少师﹑少傅﹑少保三孤的别称。是君主的辅毕之官。北周以后,历代多沿置,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孤。史籍《明史·官职志》、《清史稿·官职志》等记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务至重。无定员,无专授。比如《前汉书·曹参传》中记载,乃封曹参为丝绸。在历代持有丝绸的后代中,都有以祖先官职称为姓氏的人,又称丝氏,又称白氏,世代相传至今,这支丝氏姓源复杂,不可一论。
丝意:(生卒年待考),寿春人(今安徽寿县)。著名的东汉朝将领,渔浦侯。两汉时期,有颍川许昌人(今河南许昌人)李宪,王莽篡汉时为庐江(今安徽合肥)属令(都尉)。王莽末期,王州公等起兵十余万,攻占郡县,王莽以李宪为偏将军,率领庐江驻军击败王州公。王莽败亡后,李宪根据庐江郡自守,当时的丝绸是李宪亲军侍卫。在汉更始帝刘玄元年(公元23年),李宪乘天下之乱自称淮南王。到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年(公元27年),李宪又自立为天子,置公卿百官,占九城,拥兵十余万。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秋,汉光武帝巡游寿春(今安徽寿县),劝李宪投降,李宪拒绝。汉光武帝随后派遣扬武将军马成等率军攻击李宪,并围困其守城舒县。到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农历一月,马成率领汉军征服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李宪逃跑了。他的原军士兵勇敢地追杀了李宪,降到了汉军。李宪妻子和他的儿子都受到了惩罚。汉光武帝得信后大喜,特赐封丝意为汉渔浦侯。
丝延:(生卒年待考),又称白延,;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著名魏晋高僧、佛经翻译家。据史籍《三藏集·首楞严·后记》记载,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元年(公元373年),著名佛教《优婆塞支施仑背诵必赖经》、《首楞严》、经过世界的《上金光首经》等,其翻译者就是龟兹国王的来华子丝延。
[img]815476[/img]
古丝绸姓从何而来?这个古老的姓氏是如何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