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历代传说杨延昭是杨业的第六个儿子,所以被称为杨六郎。然而,根据历史,杨延昭应该是长子。据史书记载,除了延朗,杨业的儿子还包括延玉、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
杨延昭生于958年,死于1014年,是杨家将中唯一记载的人物。杨延昭起初叫延朗,后来因为回避道士赵玄朗的禁忌而改为延昭。说一个道士的名字没必要回避,但这个道士却很不寻常,宋真宗把它尊为圣祖。故事中,杨延昭是杨业的第六个儿子,所以又叫杨六郎,但历史事实并非如此。据《宋史》记载,杨业有七个儿子,杨延昭至少比其中五个大。他不是排名第六的杨六郎,而是因为其他原因。杨六郎是辽兵对他的称呼,宋史说辽兵对他很害怕,至于为什么叫他六郎,有什么原因是不能考的。
在传说中,杨六郎仍然是一个地位显赫的郡马爷,这是没有根据的。从杨六郎的人生轨迹来看,他多年来一直守护着边境,在首都没有基础,更不用说在首都生活或工作了,他怎么能成为柴家的县马呢?杨延昭十几岁时,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但对兵法和行军打仗却十分关注,表现出非凡的天赋。杨业非常爱他,觉得他最像自己,经常把他带到身边,让他经历战斗锻炼。986年,宋太宗发动了第二次征辽战役,28岁的杨六郎在阵中。攻打朔州城时,杨六郎冲锋在前,手臂被流矢射中,肉很深,但他没有退缩,痛苦地战斗,打败了强大的辽兵。英雄的事迹总是不可磨灭的,现在雁门关附近的山上,还有杨六郎寨等地名,这是对他的永久纪念。
杨延昭一开始并没有被宋朝重用。太平兴国时期,他被阴补为崇拜官。他是一名水平相对较低的军官,相当于当前的连级干部。杨业牺牲后,杨延昭从崇拜官晋升为崇仪副使,勉强成为中级军官。历史上关于杨六郎的英雄事迹只有少数,与传说中的英雄神奇大不相同。
公元999年阴历9月,辽国大举南犯,杨六郎率兵打了几场胜仗,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虽然他不是宋军的主将,他的胜利只是局部的,但这极大地鼓舞了宋军的士气。有一次,六郎到保州以北遂城巡逻,遭到辽兵大队的围攻。遂城是个小地方,城墙不高,兵力也不多,形势十分危急。杨延昭紧急动员全城壮年男子配合宋军上城防御,多次击退敌人猛烈围攻。战局暂时稳定下来,但城内人心慌意乱,遂城易攻难守,没有良策难以坚持。晚上,杨六郎亲自到城头巡逻,阴历十月,北方的天气滴水成冰,已经很冷了。一阵寒风吹过,杨六郎计上心来。他安排人们一夜之间在城里浇水。天亮时,城墙上结了一层又硬又滑的冰。辽军不能架梯子或爬城,不得不自己撤退。宋军乘机出城追击,大获全胜。
辽兵入侵中原,给人民带来了深厚的灾难。他们抓住当地人做苦力,甚至强迫他们在攻城时爬城,让无辜的人做死鬼。目睹这一幕,杨六郎恨不能率百万雄兵杀辽寇,但别人微言轻,官小兵少,不可能有更大的作为。他多次要求高阳关部署傅潜发兵增援,但都得不到回复。当时傅潜手下有8万多兵马,但他却消极畏战。杨延昭、杨嗣、石普等将领多次要求傅潜增派人马,主动出击,但傅潜却充耳不闻。更有甚者,他还刻意掩盖了下属抗辽的功绩。贪婪怕死的傅潜受到了大家的严厉谴责。当时,一位名叫钱若水的文官主张杀死傅潜,并通知全军振作起来。然后,他选择了像杨延昭这样英勇善战的军官,委以重任驱逐辽军。
后来,宋真宗亲率军前往名府督阵,宋军绵延数十英里,气势巨大,深入宋境的辽军担心被围困,于1000年正月撤退。辽兵撤退后,宋真宗将傅潜削职流放。这时,杨延昭有幸得到宋真宗的召见。真宗皇帝问他关于边防的情况,杨延昭回答如流,谈吐非凡。宋真宗很满意,对大臣们说:“延昭的父亲杨业是前朝的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乃父之风,非常值得称赞。"这也许是杨延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皇帝。
1001年,辽军再次南下。杨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率领部队与辽军作战。将辽军引诱到伏击圈后,伏击队四出。杨延昭率领公众杀戮。辽军大败,领军将领当场阵亡。宋军士气大长,杨延昭因功被封为莫州团练使。杨延昭升官,引起朝廷部分人的嫉妒。宋真宗曾经和大臣们谈过这件事。他说杨延昭远在边境,朝鲜没有熟人。他依靠自己的忠诚和勇气赢得了一些名声。有很多人嫉妒他。我没有保护他。他今天在哪里?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实,杨六郎根本不可能是郡马,否则朝中没有人。一生中,杨六郎也没有太高的地位,与传说中的朝廷重臣相去甚远。但话说回来,宋真宗对他还是不错的。1002年,辽军被困在保州,杨延昭、杨嗣领兵求助,遇到辽军突袭,部队损失惨重。宋真宗以其忠勇著称,从轻发落,革职待办,以观后效。一年后,边境形势再次紧张,边将用兵不利,杨六郎被重新开始使用。
1004年,萧太后和皇帝耶律隆绪率领20万人南下,逼近北宋要地禅州。杨延昭驻守遂城,所统兵力只有一万,能发挥的作用有限。然而,他对整体情况有着清晰的认识:辽兵孤军深入,被宋军包围。只要他做出果断的决定,他就会被包围和歼灭,并取得巨大的胜利。他的主张与当时的主战大臣寇准不谋而合。杨家将故事中,杨家与寇准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实际上寇准是北宋名相,地位远高于杨家。杨六郎和寇准从未见过面,更不用说任何友谊了。
宋真宗想和不想战斗,萧太后的初衷不是侵占大宋地盘,而是尽可能多地掠夺财产。最后,双方签署了“禅渊之盟”。从此,金钱换和平成了大宋坚持的基本国策。杨延昭空有一颗爱国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坚持自己的职位可能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在守卫遂城期间,他前前后后打退辽军100多次进攻,遂城因此获得“铁遂城”称号。
禅渊定盟后,杨延昭守边有功,受到宋真宗的信任,多次升迁,被任命为边境守卫。杨延昭守边关20多年,努力工作,英勇善战,但他毕竟不是边关教练,能量还不得而知。归根结底,杨始终只是指挥数千人马的普通战将。宋史对他的记载,无论功过都很简单。关于他的英雄事迹,野史多于正史,传说多于正传。1014年,杨六郎死于边关,享年57岁。
揭秘:为什么让辽军害怕的杨家将杨六郎得不到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