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多子,史书记载有26个儿子。其中第十子朱檀被封为鲁王,15岁时就藩兖州,死后的“荒”。在朱元璋分封的24位王子中,鲁王第一次去世,其陵墓堪称明代亲王第一陵。35年前的1970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支持下,山东省发掘了邹县的鲁荒陵墓,出土了大量稀有文物。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当年的发掘仍然是一个秘密,出土的文物对普通人来说更为罕见。在明孝陵博物馆的努力下,鲁荒陵出土的文物终于“回家”了。600年后,他与太祖孝陵聚集在南京,昨天开始在梅花山的“梅香亭”上展出。因此,记者核实了当年发掘的第一手资料,揭开了明代亲王第一陵的神秘面纱。
陵墓规格:整体形状与北京定陵相似
朱檀是朱元璋和郭宁妃的儿子。据史料记载,他出生于洪武三年,出生两个月后被封为国王。洪武十八年藩兖州。死后葬于今邹县东北25里九龙山南麓与今曲阜县交界处,距兖州不远。据《邹县志》记载:“九龙山明鲁荒王园。今尚寨村距墓前200米处,仍有建筑“享殿”的殿基遗迹。原来都是用40厘米以上的长青砖砌成的,极厚1.4米,从断断续续的墙基上还能看出原形。陵园南北长206米,东西宽80米,中间有隔墙,分为前后两院,呈后高前低。在鲁荒王陵西60多米处,有公主戈氏墓。戈氏于朱檀死后第二年入封为王妃;戈妃死后,朱檀早已下葬,衬葬于此。他们的后代也埋在附近。这个地方是“风水宝地”。朱檀死后葬在这里。和朱元璋的孝陵一样,当时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其整体形状与北京定陵相似,但早于定陵230年。
施工方法:经过两三年的开山凿石而成
当年打开地宫时,发现王陵深距现地表20多米,凿石开洞,然后用砖砌室封土夯层。封土铺展面积约1.3万平方米。墓道和墓室同时挖掘,直向南,外宽,内窄,底部外高内低坡,内宽3.9米,北端距金刚墙1.5米,估计全长70米以上。墓门洞位于金刚墙下部中间,全部用金刚墙的红色墙皮密封,不易发现。当时建这个墓室的工程量比较大。初步计算,只凿开石,填积封土,用土、石方量约20万立方米。不仅要开山凿石,还要远处运土打夯,如果用200个劳力计算,需要连续两三年才能完成。据说墓的封土是从九龙山西2里运来的,由于这座陵墓的大量取土,那里挖成了一片低洼的盆地。现在的溪湖村,到目前为止还是一片萧条,那就是当时被破坏的大片民田。
内部结构:前后两扇巨石门封闭门墙,高8.86米,上厚1.6米,下宽为主墙,墙基向外延伸至墓道。封门墙后,有一堵通高8.2米、宽5.35米的红色金刚墙。上部是用绿色琉璃瓦砌成的门楼,墙上铺着一层坚硬的红灰泥,比较坚固。金刚墙门楼上部左、右、后三面附有砖砌挡土墙,与前封门墙相连。前后院有两扇门。第一扇门缩入洞口1.5米的走廊,双扉枢轴式。门是用整块巨石做成的,门雕出纵横九排共81颗乳状门钉,涂上朱漆,钉金,色泽鲜艳。镶有铁涂金铺首衔环,门环锁有大铁锁。门前有10厘米高的石门坎。门是墓的前室。第二道门的形状与第一道门相同,用大铁锁住。二道门后地基略高于前室。走廊的券顶较短,通向后室;后室(棺室)比前室高大宽敞,平面与前室呈“丁”形。顶部是南北起券。后室中部砌须弥座棺床均采用磨光砖砌筑。
墓内布局:棺床东侧有两个漆箱
据说当年墓室打开后,发现里面有积水,但大量随葬器物完好无损。由于积水的浮力,一些设备的位置被移动。前室前部有一个大缸,缸内有一个铁灯芯座,即万年灯。后中央有一个红皇案,案西侧有一个灯塔宝箱,里面有一个“鲁王之宝”印。印箱应该在案件中。前室是木雕仪仗队、马、车、仪仗队中的小物件。后室棺材床的棺材已经移动,棺材已经从后室西南角浮出水面。棺床两侧有四张桌子,西侧的两张桌子压在棺材下面。棺材床东侧有两个漆木箱,一个破了,一个保存完好,里面有冠、袍、玉圭、靴子等。衣服、帽子、玉带、梳妆具等散落在地上。西面是琴棋书画、文房四宝等。此外,后室还有24个木雕侍俑,瓷器和木、竹、铜、锡的生活方式。东西两壁各有三个木牌用于葬礼。
棺材和棺材由楠木制成,制作牢固。棺材里覆盖着金色的被子和长袍。朱檀穿着龙袍、玉带和圆顶帽子;发髻完好无损,贯穿金发夹;腋窝下有一个小金粒;骨架抬起身体伸直。床垫上有19块“洪武通宝”钱。床垫下面是一层灵板,上面雕刻着北斗七星圆孔。棺材底部铺满了植被灰。
鲁荒王陵共出土1000多件文物,极为罕见,许多文物都是国宝级的,在当时是传世珍宝。“天风海涛”琴的出土震惊了考古界,琴长121厘米,宽19.5厘米。桐木做成,琴身黑漆,裂如蛇,背刻篆书“天风海涛”。琴腹有龙池和风沼共鸣槽。传说琴声如天空之风,大海之波,造型独特,享有“古琴蛇评无价”的美誉。雷威,以善制蛇为名。在宋明两代,雷威的蛇犀琴已经是传世珍品了。
明代亲王第一陵:揭秘朱元璋第十子朱檀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