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大多来自海上。从印度和缅甸入侵的英国、从越南入侵的法国和从朝鲜半岛入侵的日本都是先海后陆;即使是清朝面临最大陆路威胁的俄罗斯,除了侵占西北和漠北外,其对黑龙江流域和库页岛的觊觎和侵略也与海权意识有关:寻找太平洋出海口(黑龙江)、占领天然不冻良港(海参扭),便于与日本等太平洋国家进行贸易。
可以说,列强梯次来华是基于其现代海权意识的觉醒。在西方,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开始掠夺和扩大海外。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初,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经历了两个半世纪的海上争霸。其中,16世纪80年代的西班牙海军拥有134艘军舰和3000门大炮,自称“无敌舰队”,是第一代海上霸主;17世纪中期,荷兰拥有1.6万艘巨大的商业船队,总吨位相当于英国、法国、葡萄牙和西部的总和;工业革命后,英国将海军作为向外扩张的主要工具,直到19世纪初,英国拥有240艘战列舰和317艘巡洋舰,成为当时独一无二的海上霸主。
经过数百年的不断战斗和疯狂掠夺,西方殖民者产生了两个明显的结果:一是西方的海权观念不断加强,即“谁控制海洋,谁就能统治世界”;二是他们的战舰和火炮技术不断提高,海上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如果说,在生产力不发达的中世纪,海洋仍然是人类不可逾越的自然屏障。16世纪,东西海路开通后,原有的海洋屏障逐渐成为入侵者的通道。19世纪,越来越多的非洲、亚洲和美国成为英国、法国、西班牙和其他国家的殖民地,古代中国成为列强觊觎的下一个目标。
中国的闭关导致了海防危机
另一方面,中国虽然海岸线长,但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就了世界航海、火药、枪支等现代武器。虽然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有壮举,但中国从未是海洋大国。直到明清时期,朝野上下的海权观念仍接近零。与重商业冒险的海洋民族不同,受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土地为生命线的农业经济、以儒家为独尊的传统文化、以皇权为核心的集中体系、以宗族宗法为特色的基层社会。总之,中国传统的特点是农业、儒家、政治、宗法、统一。在历代统治者眼中,大海从来不意味着商机,而只意味着自然屏障。
正是由于缺乏海权意识,在17世纪中叶的明清时期,在历史已经进入世界交流的时代,中国一直以中国为主,缺乏走出去的意识。中外朝贡贸易的政治色彩远大于经济利益。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传国威,以获得“德被世界各地”和“万方来朝”。郑和出使携带大量金银、硬币、瓷器、丝绸等礼品,沿途分发给各国,换回珍稀珍宝、珍稀鸟兽和各种香料供皇室享用。同时,带回各国朝贡的使臣及其家属(数十人或数百人)多年来在中国享受免费待遇,导致远航与朝贡的贸易费用巨大,劳动人民和财富损失,成为当时的一大“劣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比郑和晚半个世纪的葡萄牙人达伽马远航东印度时,虽然只有4艘船和184名人员,但返航时带回的货物总值是航行费用的60多倍。与中外朝贡贸易相比,这种殖民经济和殖民掠夺的远洋航行注重经济利益,突出政治影响。
明清统治者从未意识到海洋带来的巨大机遇和利益,@ 清朝统治者对马加尔尼和阿美士德使团的通商要求漠不关心;在世界各国交流日益增多的背景下,明清统治者采取了负面的闭关锁国政策。清初,顺治十二年(1655)严格禁止孤立和打击郑成功集团,“不允许片帆入海,违者立重典”。顺治18年(1661),又发布了迁界令,所有沿海居民均迁30里,“片板不允许下水,粒货不允许越疆”。康熙皇帝统一台湾省后,虽然边境开放,允许沿海商人对外贸易,但海禁政策日益严格,制定了“海洋出入禁”、“货物出海禁”、“海船制造禁”、限制和防范台湾省的一系列治理政策。
乾隆二十二年(1757)正月,原本对外贸易的四口交易变成了只允许广州一口对欧美国家的贸易。在嘉庆、道光之后,清廷越来越加强对外商的管理,不断制定各种防范“夷人”的章程。这种越来越强烈的闭关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侵略,但进一步阻碍了中西文化的交流,错过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科学的历史机遇,扩大了中西资本主义国家的距离,造成了现代中国落后的悲剧局面。同样,清政府也缺乏适当有效的海防措施。近代以前,中国的海防安全从未遭遇过严重危机。明朝日本侵略东南沿海地区的荷兰和葡萄牙都没有给中国带来实质性的威胁。在明清时期,大海仍然是统治者眼中的天然屏障。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清朝没有远洋海军,只有近海和长江水手。其主要任务是巡逻河流、海口和逮捕海盗。军事制度相当于大陆军队。
鸦片战争前,清军水手中最大的战舰是广东米艇,船长104英尺,载重约150吨,60名部队和10多门铁炮。此外,还有火罐、藤条、鸟枪等军用武器,都放在甲板上,没有任何掩护。清军的岸防火炮,大的几万斤,小的几百斤,有效射程只有几十斤,用火绳点火,射速慢,距离近,还停留在17世纪欧洲加农炮的水平。19世纪初,英国皇家海军已经全面改进了舵、帆、火炮和造船技术。一级战舰船长200多英尺,定员820多人,载炮120门。所有的炮都列在甲板下面,点火,射程远,威力大。整个战舰就像一个移动的大堡垒。
悲剧成为历史的必然
在西方眼中,中国曾经是一个神秘而强大的国家,但经过真正的接触,西方人的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早期来华的葡萄牙特使在16世纪初威胁说:“只要从马六甲派出10艘船,就足以轻松控制整个中国沿海地区。乾隆58年(1793年),来中国的英国马加尔尼使团看到中国的帆船和武器与200年前没有变化,并傲慢地威胁说:“只有几艘三桅战舰才能摧毁清朝的海岸舰队,切断中国从海南岛到北直隶湾的航运。面对强大殖民者的贪婪,落后的中国遭受侵略是不可避免的。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也是抗争史。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中国各阶层都以自己的方式战斗,晚清统治者也是如此。建设现代海军是重要措施之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特别是同治13年(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后,清廷逐渐开始加强海防,福州船政局、北洋水师、福建水师等第二次成立。
恩格斯曾经说过,现代军舰不仅是大工业的产物,也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是一个漂浮在水上的工厂,一个浪费大量金钱的工厂。中国作为封建的传统农业大国,既没有发展现代海防的物质基础,也没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长期支持现代海防和海军。光绪14年(1888)建成的北洋海军几乎全部由海外购买的战舰组成,并配备了外国顾问。表面上看,它已经非常现代化,但它充满了封建传统习惯。它根本不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此外,清廷腐败薄弱,战略战术、军事制度、军事纪律和后勤保障充满弊端,决定了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和中日甲午战争。
自古以来,海权意识淡薄:大清政府向西方列强敞开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