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及其助手刘迅、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19年编撰的一部前所未有的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事实。在这本书中,编辑总结了许多供统治者学习的经验和教训。宋神宗认为,这本书“鉴于过去,有资于治理道路”,即以历史得失为警告,加强统治,被命名为“资本治理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30卷。它是中国编年史上最长的一部巨著(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资治通鉴》历史有限,上周威烈王23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显德6年(959年),共1362年。根据朝代,全书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
《资治通鉴》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以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其目的是通过描述与国家兴衰有关的统治阶级政策来警告后代。书名的由来,是宋神宗认为这本书“鉴于过去,有资于治道”,并赠送了这个名字。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命名不仅是历史学家提高资产管理意识的表现,也是封建皇帝利用历史学提高政治服务意识的表现。
《通鉴》是编年体的通史(《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是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往往用叙述和终结的方法来解释历史的原因和后果,很容易给人一个系统而清晰的印象。其内容主要是政治和军事的历史事实,以展示历代君主和大臣的混乱、成败和安全,作为历史的参考。它描述了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和斗争。
《资治通鉴》从哪个朝代记载到哪个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