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李纲(1083-1140年2月5日)。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宋徽宗政和进士两年(1112年),历官至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卫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很快就被投降派所拒绝了。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试图创新内政,仅77天就被罢免。绍兴二年(1132年),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不久又罢官。多次上疏,陈诉抗金计划,均未被采纳。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病逝于仓前山蕨严精舍所,赠少师。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赠陇西县开国公,死后忠定。李纲能写诗,写了很多爱国篇章。也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梁溪先生文集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记》、《梁溪词》
康王赵构继承了大统,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即宋高宗。他上台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稳定人们的心和情况,所以他必须找到一位能够压制住台的首相来帮助他。他首先想到的是李刚,他在东京的防御战中击退了金兵。李刚是一位忠于国家的学者。如果这样一个人成为首相,赵健周围的叛徒就不能坐着不动了。
一位大臣给了赵构上疏,急于把李纲挤出朝廷,连续五次上疏,不择语言,不择手段。他说张邦昌受到金人的喜爱。既然他被封为三公郡王,他就应该加上同样的规则,让张邦昌当宰相。
李刚对金人很恶心。虽然他已经死了,但他应该在他到来之前放弃他。他不能让他当首相。赵构听了不高兴,说我当皇帝,恐怕也是金人的恶。金人更喜欢张邦昌当皇帝。根据你的观点,我不应该当皇帝吗?吓得大臣不敢说话。然而,在大臣中,反对李刚当首相的意见仍然很大。李刚性格刚直,得罪了很多人。
[img]832387[/img]
李刚来到应天。当他看到赵构时,他哭了起来。君臣缅怀旧事,叹息不已。终于止住了悲痛,赵构问李纲怎么做才能重振朝纲,安抚人民。李纲给了赵构十条意见,这十条意见只有两个核心。
第一个是杀死张邦昌。全世界的人民、忠臣良民拼命抵抗金军,保卫国家,没有奖励,而伪皇帝张邦昌最终封杀了国王和太宰。这不是没有奖励和惩罚吗?我们必须杀死张邦昌。不杀他不足以激发全世界人民的士气。二是训练军队。训练结束后,北伐将迎来回族和钦佩第二位皇帝,洗雪前羞耻。
我们可以想象,赵构满高兴地召唤李纲,目的是让李纲帮助自己压制台湾,让世界各地的臣民和士兵听自己的话,把自己当作皇帝。结果,李纲提出的十条意见,核心无非是让自己出兵,把徽钦二帝带回来。按照正常人的心理分析,赵构此时的心情一定很低落。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后悔得肠子都青了:我怎么能把这样的人弄进来呢?
李纲这个人,性格很忠诚,但直得太多就有点迂回了。他一心想打败金军,迎回二圣。没有人反对他。遇到意见与他相左的人,一定要辩个高低,直到和他一致才会放弃。但李纲忽略了一个问题,做这些事情需要钱,需要军事物资供应。当时山河破碎,生物被打炭,打仗不是当务之急。如何清理人心,稳定残局至关重要。
此外,李刚党同伐异,严厉打压了意见不同的大臣。这样,朝廷里反对他的人很多,意见也很大。在李刚的坚持下,张邦昌被杀。对于张邦昌的死,包括南宋的历史学家,都对张邦昌表示不满,说张邦昌虽然越狱,成了反贼,但实施了胁迫。
他不必成为这个伪皇帝。而且,李纲能举出的证据无非是他在后宫的淫乱。他和他的前妃有过这样的事,但也发生在醉酒的情况下。李纲的决定性态度受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 宰相李纲做了77天就被罢免了。
为什么抗金名将李纲从备受重视到被罢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