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成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来中国传教的五位传教士之一。到达北京后,他被康熙皇帝重用。他的代表作《张成日记》真实地记录了清朝强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全貌,是研究清朝早期历史的重要依据。
几乎所有满洲人都害怕痤疮,顺治作为皇帝也不例外。即使是成年人也可能是致命的。因此,皇帝专门在宫殿里设立了祭坛供奉痤疮皇后。但顺治皇帝经常害怕什么来什么,不幸得了这种病。
顺治皇帝染病的消息传出宫后,汤若望非常担心,立即进宫,要求见陛下。顺治皇帝听到后非常感动。他下令告诉唐若望,他的身体真的不允许他四处走动,但唐的忠诚感动了他。他把汤当成了玛法(译者注:满语中玛法的意思是爷爷),有机会给他打电话。唐请内臣向皇帝转奏,上帝爱世界。圣人的病已经很危急了。他恳求皇帝仔细阅读他送来的福音书,上面记载着天国和人民释放罪行后可以永生。顺治皇帝听从了唐的建议,亲自阅读了《福音书》。之后,他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唐是一个真正忠于他、关心他的人!但他犯了很多罪,这样的人没有脸去天国。如果他这次能康复,他肯定会接受洗礼,信奉汤所信仰的宗教,但现在他病得很重,没有办法这样做。
当时皇帝还没有正式封太子,于是皇太后作为皇帝的母亲开始催促顺治皇帝尽快结束这件事。顺治皇帝还没有选择候选人。他认为他的一个兄弟非常合适,但皇太后和所有的亲戚都反对这个决定,坚持要求他从王子中选择。皇帝不确定,于是派人去找汤若望问他的意见,汤同意皇太后的意见,同时也同意皇太后选择的王子。就这样,在太后和众臣的劝说下,皇帝放弃了一个原定的年长王子,选择了一个普通的年轻王子作为王子。当时,王子还不到七岁。皇太子是康熙皇帝的未来,中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汤这是最后一次,但也是最伟大的,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四人被任命为新皇帝辅助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制必隆和奥拜。顺治帝立下王子后,也就是公元1661年2月5日或6日去世,也是病倒后才三天,享年二十二岁。
葬礼结束后,新帝登基仪仗举行。百官在仪式上忠于康熙帝,汤也不例外。但他也在大厅里宣读了天主的信仰,然后他参加了仪式,不仅代表了自己,也代表了天主。他看似疯狂的举动给新皇帝、太后和太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太后甚至邀请汤为新帝祈祷,同时也下令让汤的教友们为新帝祈祷。
新帝登基之初,四位辅政大臣表现出了优异的成就。他们革命了宫中近4000名太监,只留下1000人作为日常服务。并下令,如果有太监,将受到严厉惩罚。先帝生前遇到的僧侣不得不离开宫殿,辅政大臣们也解散了先帝的妃子。
唐先后拜访了四位辅政大臣。虽然苏克萨哈不喜欢天主教的信仰,但他们并没有让唐若望难堪,以非常友好的气氛结束了拜访。大臣们请唐若望坐在他旁边,同意他应该继续担任新皇帝的顾问,也就是太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唐与四位大臣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多次受到辅政大臣的表扬。
汤之所以受到尊重,不仅是因为他的性格,更是因为他的才华。他发明了一种成功解决当时问题的技术。当时京城附近发掘出五口铜钟,大部分都是明朝的,非常巨大。新帝登基后不久,决定把五口中最大、最精致的一个挂在高楼上,但太重了,没有办法工作。后来,汤设计了一台起重机,成功地将这个巨大的钟吊到了楼上。这个巨钟装饰精美,铭文长达万余字,重达十二万斤。汤的壮举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四个月后,发生了一起事故,钟楼着火了,大钟也受损了。但两年后,汤用他的机器把另一口钟挂在修理过的楼上。据传教士南怀仁说,这些钟至少有2500多个德国磅,比欧洲人公认的德国艾府城巨钟大得多。
此时,太后是清朝的实际控制者。她称汤为“义父”。她喜欢汤,经常给他礼物。在皇家宴会上,太后经常把食物分成汤,以示特殊的恩惠。直到1664年,汤的地位才改变。
摘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康熙大帝》
顺治与康熙:谁让顺治决心立臣出的康熙为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