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登基后,曾六次南巡。这么频繁南下的目的是什么?从表面上看,康熙南巡也是为了欣赏各地的风景。有人甚至说他想在江南看美女,但他南巡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治理黄河和优容文人,稳定统治,安抚人心,促进生产。
清朝康熙皇帝即位,南巡六次。历代皇帝到各地巡幸经常发生,这是皇帝的一项重要礼仪活动。但康熙皇帝在1684年、1689年、1699年、1703年、1705年、1707年连续六次南下,让人怀疑他南下的目的。有人认为康熙南巡主要是“欣赏川泽”和“欣赏江南”。说白了就是欣赏江南的风景和美丽。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和历史上的杨迪皇帝差不多。那么康熙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地去南方呢?
有人认为康熙每次南巡都是有目的的。康熙继位以来,农民军余部和南明小朝廷的强烈反抗不断。直到1862年,李自成才镇压农民起义军,摧毁了南明小王朝,俘获了永历皇帝,统一了全国。但不久,三藩叛乱爆发了八年,直到1682年才平息,1683年收复台湾,清朝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才结束。到目前为止,明末清初以来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多年的战争急剧减少了人口,大量的土地荒凉,经济萧条,恢复和发展生产已成为首要任务。康熙还了解到,生产的发展是否与政治的稳定直接相关。接下来,一次又一次的南巡,其实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促进生产,安抚人心。
康熙南巡最重要的是治理黄河。当时,黄河从河南开封南下,经徐州、宿迁入海。黄河与苏北运河的清河县相交。淮河和朱水流入洪泽湖,清河县也流入黄河。河流交错,水情复杂,经常泛滥,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不断受害。康熙南巡六次,前三次主要是调查了解灾情,后几次是亲自部署治河。
1684年,康熙来到治河重镇宿迁,决定挖海口,疏泻下河地区积水,并命令安徽按察使于成龙负责这项工作。第二次南巡时,康熙提出了自己治河的总体想法。但康熙对这段时间的治河成绩并不满意。康熙亲自测量、规划、部署了1699年的第三次南巡。第二年,他任命两江总督张鹏和为河道总督。1703年,为了检查张鹏河的工作,他第四次南巡。在这次南巡中,他两次乘船下河,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1705年,康熙来到黄淮流域视察。看到当时的治河工程后,他说“我的心很快”,对下属的工作很满意。张鹏河要求1707年第六次南巡。康熙乘船到清河县检查地形,测量水位和流量,纠正项目中的技术错误,对河流治理项目中破坏民用田地的事情非常愤怒。
康熙南巡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观察民情,周知吏治”。山东、江苏、浙江等东南沿海省份一直是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繁荣的地方。士绅集中,康熙参观明陵,祭祀孔子,召见学者,奖励文学。1864年,他第一次在南巡时亲自前往曲阜,举行了盛大的祭孔仪式。他还不断举办各种考试,增加江浙招生名额,奖励文学。1705年,他南游江宁,决定选拔一些皇宫书记抄写人员。对于江南学者来说,他们可以直接为皇帝服务,未来有更多的晋升机会。申请人非常热情。苏州只有500多名考生。每次南巡,他都会召见还乡的老臣或亲临他们的府首,为他们题匾题联,以示优容。
在南巡的过程中,康熙确实喜欢参观“风景优雅,川泽美丽”。他说,他对美丽山川的兴趣和普通人一样,他必须享受很长一段时间。然而,总的来说,他对南巡的主要兴趣不在于风景和美丽,而在于如何稳定统治,如何发展经济。
康熙时期是大清朝繁荣的基础,康乾盛世就是在这样谨慎管理的前提下出现的。
清康熙帝南巡之谜:康熙六次南巡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