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满清统治200多年的时间里,旗人都有特权,但与此同时,他们不从事生产,也被禁止从事工商、贸易。生活贫困的问题后来变得越来越明显。清末朝廷也发生了变化,让他们要么务农,要么做生意,以解决个人生计为目标。但是辛亥革命的爆发提前把他们拉进了一个新时代。在老舍的话剧《茶馆》中,生动地展现了旗人的生活状况。已演变成群体的潦倒。1920年5月23日,上海《民国日报》发表了《今天旗人的生活状况》一文,将当天旗人的生活状况略分为四类:贵官派指享受《优惠条例》的贵族家庭。虽然这些人有积产,但他们无法抵消,因为他们不小心,“他们的家庭会变胖”,预计“他们将来不会穷死”。;谋生派是那些勤奋、有实力、能经营、能自立的人,“这派是旗族中最好的人”,逐渐可以与其他民族同化;大多数劳动派都是汉军旗人。他们通常以人力车为谋饭之计。他们很困,但他们仍然可以自己生存;死派是那些注定要“老死”的穷人。
据调查,北京内城旗人居民,“危险已由弱变为乞丐。在治安、于国光、于观瞻等方面,以数十万人的老幼男女都被称为“化”,具有可注意的价值。“劳动派”占人数最多,虽然还是勉强能活下去,但由于经济状况下降、生活费用增加等原因,“可靠的收入比前四五年前少了一倍”,生活变得越来越尴尬。事实上,即使是“贵官派”,也未必都养尊处优。在民初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世子王孙倒死城门洞,郡主命妇掉进烟花院”的气味。进入民国后,满洲王公的贫困实际上非常迅速。庄士敦说,当他在1919年认识他们时,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再富有,其中许多人“陷入了悲伤的境地”。考虑到“面子”,他们不能公开出售古董,只能以“低得可笑的价格”出售。
庄士敦提到一位亲王,乾隆五世孙玉朗,光绪时封镇国将三等将军,辛亥时至军事咨询大臣,是亲贵上层。清亡只有十年,他已经“穷困潦倒”了。进入民国后,另一位重量级亲贵载泽迅速“变穷”。一群民国士兵还抢劫了他存放有价值东西的“库”,曾经是“中国最富有的人之一”。20世纪20年代末,他在北京贫穷而沮丧。溥仪堂兄溥涧,家产吃完,靠卖画为生。庄王的后代饿死在南横街的一所空房子里。瑞王的后代钟氏兄弟因为没有生活而私挖祖坟。清末重臣王奕匡,家里有亿万,孙子却没落为捡破烂。这些被取消特权的贵族,工资也没了,家产吃光了,只能在街上流浪,或者转到沟壑里,甚至冻灰而死。
一个叫桂顺的皇室,因为家境贫寒,从北京到天津谋生,去了杨村。不幸的是,他病倒在商店里。当他没有衣服和食物的时候,他无奈地给溥仪发了一封告急禀文,求“我的主大皇帝给了他钱,奴隶可以养病”。当时皇室有3万多人,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小朝廷也救不了,无能为力。许多人死于贫困。王公亲贵还是这样“穷下来”,一般旗人的贫穷更可想而知。清朝皇帝宣布退位。在与新成立的民国政府达成的一系列优惠条件中,明确规定要保护旗人财产,维护旗人的一般生活。其中,《满蒙回藏各族待遇条件》规定,“先筹八旗生计,八旗兵工资在筹备前仍支付。“《保护旗人公私财产文》指出:“凡八旗人民公私财产,应当有地方官员和公正士绅对经理进行清查,以筹划八旗生计。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旗人公的私有财产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而且经常因各种原因被没收。
民族大同会员刘、吴景莲等人专门向袁世凯写信,要求禁止没收旗人私产。呼吁归呼吁,旗人财产屡被没收的情况并没有太大变化。@ 由于财政困难,很多地方在撤旗营后只发了几次旗薪,大部分地方很快就停发了。北京长期坚持发工资,到1924年也停止发工资,粮食早在民国二三年就不再发工资。袁世凯死后,工资逐渐拖欠。民国七八年,工资只在正月、五月、八月发放,成为变相救济(张福记《清末民初北京旗人社会变迁》)。还记录了民国“不发工资”:所谓旗兵改编后,“工资如旧”从未如期履行。首先,营房里的寡妇不能生活。清朝规定,八旗寡妇有一种叫做“寡妇和孤独”的养老金。如果一个男人死于国战,有慷慨的养老金,这个规定已经行之200多年了,现在突然没有发出来,他立刻陷入了做饭挨饿的悲惨境地。京旗寡妇和驻外寡妇首先在北京请愿(当时全国都有这样的请愿),徒劳奔波没有结果。
后来出现了京旗和外三营的索赔,还是什么都得不到。于是引起了大规模的请愿运动。“请愿运动是在完全被迫无法生活的情况下举行的,对民国仍有一定的幻想。“法国老舍研究学者保尔·巴迪先生引用了当时北京一些外国人作为旁观者记录的旗人情况:当然,他们的数量相对有限,但他们的情况相当悲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突然从财富和悠闲陷入贫困。。。今天,任何人都可以看到高贵的满族人在拉洋车,他们的女人被雇为女佣。最悲惨的是,他们的女孩过着无名的生活,目的只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家庭的生存。北平至少有7000名妓女,其中大部分是满族人。
满清灭亡后的满人:旗人已经惨到这一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