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的农民工也有两个特点:第一,大多数人完全丢弃了土地。一旦他们进入城市,他们就不会回到家乡。他们不仅自己进入城市,还带着妻子和孩子进入城市;第二,虽然他们的妻子和孩子都进入了城市,但这些农民工并没有在城市里买房子。
1935年,一个在上海努力工作的年轻人回到了江苏宜兴的农村家乡。他“看到家乡在斯里长大,与童年记忆大不相同”。
不久,签名“企之”的年轻人在上海《申报》上发表了一篇散文,描述了家乡的变化。年轻人出去做工,村子变得像坟墓一样寂静。留在家乡的村民比以前穷了,以前只是穷得花不起钱,现在穷得连饭都吃不下。过去,村里有开明绅士修桥铺路。现在没有人做这些好事了。没有人修桥,也没有人铺路。农村的公共设施更加破旧。
显然,中华民国的农村地区与今天的农村地区有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同样的地方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越来越少的人关心农村事务,农村生活越来越缺乏活力;不同的是,现在的留守农民并不饿,而中华民国的留守农民应该首先考虑吃饭。
民国时期的农民工与今天不同。
今天的农民工有两个特点:@ 大多数人并没有抛弃土地,农闲时进城打工,农忙时还得回去抢种抢收;@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在城市买房,让孩子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
[img]830314[/img]
中华民国的农民工也有两个特点:第一,大多数人完全丢弃了土地。一旦他们进入城市,他们就不会回到家乡。他们不仅自己进入城市,还带着妻子和孩子进入城市;第二,虽然他们的妻子和孩子都进入了城市,但这些农民工并没有在城市里买房子。
如果他们不买房子,他们住在哪里?住在工厂的宿舍里,住在寺庙里的闲置房间里。条件好一点后,他们会租房子,或者自己建一个简单的棚子,为一个家庭建造最基本的防风防雨窝。
在日本鬼子入侵中国之前,他曾派出大量特务在东北和华北的主要城市进行秘密调查。调查华北城市人口的间谍发现了一条规律:清末,农民只有在冬季闲置和春季黄色时才进入城市找工作。当他们忙于农活时,他们会回去。城市人口将在一年内突然增加和减少(春冬急剧增加,夏秋急剧减少);民国时期,天津、北京等城市的人口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为什么呢?广大农民工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家乡,一去就不回头,拼了老命也要在城里定居,绝不留恋家乡那几亩薄地。
中华民国的农民工如此毫不犹豫,主要是因为农村没有生活方式,土匪和土匪太多,杂税太多。此外,中国的传统农业已经破产。与其在农村家乡慢慢饿死,不如带着妻子和孩子在城里吃饭。用骆驼祥子的话说:“只要你努力,这里就有无数的钱,吃不完穿不完的好东西。这儿,要饭也可以去肉汤腊水,乡下只有棒子面。”
然而,这些在城里找食物的农民无论如何都不敢指望在城里买房。他们的农民工收入勉强够生活,绝对不可能攒钱买房。城里有农村人买房吗?当然,但他们都是农村的土财主,而不是身无分文的普通农民工。
说农民工“身无分文”有点夸张。确切地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身无余财”。他们的收入和城市里的穷市民一样低。他们辛辛苦苦挣来的工资只足以让家人填饱肚子,永远不可能存钱买房。
20世纪30年代,在全面抗日战争开始之前,蒋介石主持的中央政府学校派出数百名年轻学生到主要城市调查基层生活,最终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住房问题的调查报告集,让我复制几段,与读者分享:
比如《南京市住宅问题》记载:“南京市大部分劳工阶级都住在草棚里,俗称棚户区。”
汉口市的住房问题包括:“该市有12756栋棚户建筑,17865户,共78150人。这些棚户建筑主要由茅草、黄泥、竹子和外国铁制成。它们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村民居住的地方。”
《上海棚户区现状》说:“上海约有百万劳工,泰半栖息在棚户区,分为中山路、美路、大木桥、普善路、浦东。风雨无阻,祝融为灾,局促肮脏,瘟疫时有发生。”
从1912年到1949年,从北京(北平)、上海、天津、南京、广州、汉口,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农民工全年定居,但这些农民工不是买家,他们在垃圾堆旁边,在火车站前,在臭沟旁边,结果是每个大城市都能看到令人震惊的,看不到贫民窟。
@ 民国时期,无论城里人多么挑剔,他们都不会抱怨“农民进城提高了房价”。最多,他们只是抱怨“农民的棚屋妨碍了城市的外观和卫生”。
旧社会也有农民工:民国城市的农民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