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苏轼,民间传说和影视作品中演绎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人们面前。但苏轼在历史上扮演什么角色呢?让我们揭示苏轼的真实生活:
苏轼(1037-1101年)被称为“东坡居民”,被称为“苏东坡居民”。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作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诗人代表。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宋景佑三年(1036年)12月19日出生。宋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科举考试。第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并以一篇题为《忠诚刑赏》的文章获得了考官欧阳修的赏识。然而,由于欧阳修错误地认为这是他的弟子曾巩所做的,他不得不排名第二,以避免怀疑。
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参加中考,即所谓“三年京察”,进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予大理评事,并签署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在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宋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命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欣赏他的导师欧阳修,被迫离开北京,因为他们不同意新法律的实施,并被迫离开北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看到的,已不再是他二十岁时看到的“和平世界”。
苏轼不同意了解政治事务王安石的做法,因为他在返回北京的路上看到了新法律对普通人的损害,也因为他的政治思想保守。他认为新法律不能方便人民,所以他上书反对。这样做的结果之一是,就像那些被迫离开北京的老师和朋友一样,他们不允许朝廷。因此,苏轼要求释放并调任杭州判决。从那时起,苏轼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产生了一些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持续了大约十年,苏轼遇到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灾难。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扭曲他的诗,以讽刺新法的名义大惊小怪。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湖州不到三个月,就作诗讽刺新法。他被捕下狱,历史上被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入狱103天,几次濒临被斩首。幸运的是,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制定了不杀士的国策,苏轼逃脱了。
[img]830387[/img]
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没有实权。此时,苏轼在这场战斗中变得沮丧和懒惰,于是他带领家人在城东开垦一片坡地,种地帮助谋生。“东坡居民”的绰号就是他在这个时候开始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职。苏轼的孩子因为长途旅行和艰苦的旅程不幸去世。汝州路途遥远,路费已尽。再加上失去儿子的痛苦,苏轼向朝廷写信,要求暂时不要去汝州。他先住在常州,然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去世了。
年轻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启用为相。于是苏轼年以礼部郎中被召回朝廷。朝半月,居民被提升,三个月后,他被提升为书舍,很快就被提升为翰林学士的知识分子(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废除新法律时,他认为这只是所谓“王党”的一丘之浣熊,并再次向皇帝提出建议。
到目前为止,苏轼既不能容忍新党,也不能原谅旧党,所以他再次要求外调。作为龙图阁学士,他再次去杭州当太守,杭州已经离开了16年。苏轼在杭州修建了一项重大水利建设,疏浚西湖,并在西湖旁边用挖出的泥建造了一座大坝,即著名的“苏堤”。
与唐代白居易相比,苏轼在杭州过着舒适的生活。但宋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政见不合,外放颍州。宋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次执政,再次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随后,苏轼被贬至更远的儋州(今海南)。据说在宋代,放逐海南只是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宋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真实生活史闻揭秘:客观的中间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