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日本加强了对朝鲜的经济渗透,加强了扩军备战。在接下来的九年里,中日关系表面上并不繁荣,但两国的形势却在悄然发生变化...日本一直在关注中国。1880年,日本参谋部长山县有朋向明治天皇呈现了中国军事调查报告。报告指出,清政府正在进行军事制度改革。如果模仿欧洲,清朝通常可以征兵425万人,战时可以征兵850万人。他认为“邻邦的兵备越强,本邦的兵备就越不可懈”。
从1890年开始,日本就拿出60%的国家财政收入来发展海军和陆军。1893年后,明治天皇决定每年从宫廷资金中拨出30万元,从文武官员工资中提取1/10,以补充造船费用。在这个时候,日本,全国上下都士气高昂,都以赶超中国为目标,并积极准备一场以“国运相赌”为目标的战争。1890年,北洋海军有7艘2000吨以上的战舰,共2.7万吨以上;日本海军只有5艘2000吨以上的战舰,共有1.7万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1885年以来的十年扩军计划。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建立了6.3万名常备兵和23万名预备兵,以及排水7.2万吨的海军,远远超过了北洋舰队。这时,清政府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一些成就,不禁飘飘然。
与此同时,在与西方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清廷意识到西方人无意吞并中国领土,只是想利用贸易,所以他们放松了军备意识。自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以来,从未添置过任何舰只。与日本新增战舰相比,逐渐老化的北洋舰艇显示出火力弱、行动迟缓的明显缺点。1891年以后,北洋舰队甚至停止购买枪支和弹药。原因是慈禧太后把买弹药的钱拿到修颐和园。慈禧太后冠冕堂皇地说:“光绪皇帝在1875年登基时很年轻,我不得不垂幕听政,直到1886年改为‘训政’,1889年“归政”。我什么都没问,修花园养老还不行吗?与明治天皇相比,慈禧太后有多迂腐!
[img]830812[/img]
1894年春,东学党农民起义爆发,朝鲜政府要求清政府派兵镇压。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诱使清政府派兵为自己出兵朝鲜创造借口。清政府接到朝鲜政府的请求后,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带领淮军2500人分批赴朝驻扎在牙山,并通知驻日公使王凤藻,根据1885年中日签署的《天津条约》(又称《中日天津会议专项条约》或《朝鲜撤军条约》),将其与日本外务省会面。当时,日本内阁看到自己的阴谋成功,派兵驻朝鲜,占领汉城附近的战略要地,设立了由参谋长、参谋长、陆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组成的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构。当时,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曾命令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实施适当的临时处罚”,即授权大鸟圭介挑起事故,发动侵略战争。事实上,当中日两国向朝鲜出兵时,朝鲜政府已经接受了东学党起义军的要求,双方签署了休战和约,起义军已经退出全州。事实上,朝鲜内战已经停止,清军也没有与东学党起义军作战。
朝鲜政府于6月13日要求中国撤军,以消除日本出兵的借口。叶志超部准备定期从牙山回国,清政府还要求日本撤军。尽管日本失去了出兵朝鲜的借口,但它仍决心扩大事件,以促进中日关系的破裂。日本不仅拒绝撤军,而且继续向朝鲜派遣军队,还提出了所谓的共同“改革”朝鲜内政计划,以实现在朝鲜停留和拖动中国军队的双重目的。7月12日,陆奥宗光电让大鸟圭介:“目前有必要断然处理”,“不妨利用任何借口,立即开始实际行动”。接到指挥后,大鸟圭介于19日和20日提出强硬要求,强迫朝鲜政府废除中朝贸易条约,驱逐中国军队出境;23日,日军占领朝鲜宫殿,拘留国王李熙,并成立了以院子君李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鸟圭介命令院子君废除中朝之间的所有协议,并“授权”日军驱逐驻扎在牙山的清军。
同日,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对中国海军发起突然袭击,击沉了中国运兵船“高升”号。与此同时,日本陆军向驻扎在牙山的中国军队发起了进攻,最终引发了侵略战争。8月1日,中日政府同时宣战,中日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武器的先进性和中国海军装备的整体落后,中国最终输掉了战争,中国最终被迫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署使日本获得了巨额赔偿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促进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大国。
日本的崛起:60%的收入建设海军 把清朝挤出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