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献《崔记》记载,唐太宗统一世界后,决定延长朝会时间。一旦会议时间延长,与会者将不可避免地饿了。为了表达对与会同志的同情,唐太宗准备了一点薄菲,让大家中午吃一顿工作餐。领导的提议受到大家的鼓掌和欢迎。这样,唐太宗就形成了公款吃喝制度。官员们的免费午餐真的是小菜便饭吗?其实不然。唐代的政府食堂,名为“公厨”,堪比五星级酒店。没有人会为公家花的钱感到苦恼,政府食堂的供应非常丰富。据《唐六典》记载,国宴(朝食)的标准取决于官员的等级。四、五品官员用餐标准为:2升米,2升3合面,1。5升酒,3份羊肉,2份瓜,7盘菜,油盐酱醋等调味品。六到九品官员的午餐标准略低于以上:2升白米,1升1面,1升酒,3勺油,5盘菜...如果吃不完,可以打包回去。
据《因话录》记载,唐贞元初年,洛阳物价高昂,普通人舍不得吃好东西。河南府军分区司令曹庚卓在参加公款吃喝时,想到家里守寡的妹妹,每次都要从宴会上打包,给妹妹带一顿免费午餐。起初,同事们经常嘲笑他,后来知道了原因,都很感慨,纷纷称赞他。由此可见,一桌免费午餐,大家肯定吃不完,打包回去和家人分享是正常的。
如此高标准的免费午餐,其资金来自哪里?据史料记载,国宴的伙食津贴全部由国家财政承包,大家只要扔掉腮帮子就可以了。其他部门和地方食堂的资金也由上级财政拨款。有趣的是,当地的食物和饮料不是“死钱”,而是由各部门和各级政府在年初发放贷款,然后在年底收回利润,这样滚雪球越来越大,完全可以支付政府食堂的日常费用。正常情况下,还有吃不完的“伙食尾”可分,真的是“吃不了兜着走”。
唐代著名学者官员刘宗元在《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一书中讲述了一个分配食物尾巴的故事。当一位名叫陈京的官员担任集贤院食堂主管时,他用资金贷款,并将多余的食物尾巴分配给个人。按照惯例,负责整理书籍的学士官居五六品,得到更多的钱;负责校对的学校学者,成绩要低很多,只有学士的三分之一。陈京负责集贤院食堂后,均分配。在柳宗元看来,这一举动提高了学校书郎们的工作积极性,值得肯定。
然而,改善同事关系、提高工作效率的政府食堂效果最小。韩愈在《唐故河南令张署墓志铭》中表示,张署任京兆尹府记录时,对下属要求严格。有一次,我在食堂吃了一顿工作餐。吃完饭,我只是默默地向大家打招呼,然后离开了。我没有和任何人说太多,更不用说交流了。遇到这样一个不苟言笑的老板,即使是一起吃公饭,也是一种嚼蜡的味道。但这样的领导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领导还是喜欢“与人同乐”,不仅赢得了亲民的良好形象,还赚了不少钱。
揭秘:中国历史上公款吃喝制度是什么时候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