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秦国历史解密:秦国郑国渠为何流淌2000年?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两个大型水利工程——汉沟和郑国渠,属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和战国末期的秦国。然而,他们的命运结局却大不相同。汉沟,随着吴国的灭亡,很快就失去了它的作用,被后人遗忘了。然而,郑国渠给建设它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它成就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它已经流淌了数千年。它的名声已经播出了很长一段时间。

汉沟是连接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大约在公元486年开通,为吴王夫差所建。为了北上伐齐,他实现了争霸中原的目的,挖了汉沟。吴国位于长江下游,与淮河无直接通道。解决军粮和行李运输问题是北上争霸的最大问题。吴国拥有强大的水军,战舰数量可观,国内及其周边小国,河网密布,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是吴王夫差面前的当务之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建议修建连接长江和淮河的水道,必然会得到夫差的肯定和支持。所以有人说,这个建议是范蠡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厌倦吴国,为将来打败吴国创造条件。

巧合的是,秦国也修建了这样一个叫郑国渠的巨大水利工程,实在是韩国人想出的“疲秦之计”。

战国末期,我国历史正朝着建立同一个国家的方向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都希望以自己为中心,统一全国。秦国想在东方有事,首当其冲的是韩国,而韩国则弱到不堪一击。韩桓王绝望地采取了一个非常糟糕的所谓“疲劳秦”计划。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师郑国为间谍,西行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之间挖了一条大型灌溉渠。

那时,国与国之间的兼并战非常激烈,是军队进行了战争,但是经济实力支撑着战争。战国时期,农业经济处于主导地位。要想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提高粮食产量,以满足长期战争的需要。秦国本来想发展水利,关中是秦国的农业基地。他迅速采纳了这一建议,并立即收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任命郑国主持并建设该项目。自秦王政元年(前246年)以来,该项目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完成,被称为郑国渠。

[img]828646[/img]

然而,这两个“疲惫的敌人”水利项目收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效果。郑国渠建成后,秦国富强起来,最终吞并了诸侯国家。虽然没有证据直接证明吴国正在建设汉沟,导致国家疲惫,但从繁荣到衰落只有四年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会这样?关键是,虽然两者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战争和统治,但它们的用途是不同的。秦国的郑国渠间接用于战争,直接用于灌溉农田,增加粮食产量,而汉沟则直接用于战争,无论是想象还是实际用途。

让我们来看看事实。

汉沟在前486年开业,夫差在前一年(前487年)讨伐鲁国。与鲁国签订盟约后,今年趁势伐齐,回来后可能会骄傲地乘船。也许太顺利了,兵力物资的运输不再成为头疼的问题,第二年(前485年)夫差再次伐齐。又过了两年,公元前483年,夫差又北上了,这次是召集鲁、卫两国国君在璧皋盟会。第二年(前482年)再次北上与诸侯会盟黄池。在古代,诸侯会盟都带领军队展示势力,震慑入会者,让盟国自觉服从盟主,夫差也不例外。江南水乡之国,五年来北上四次会,战鲁齐,甚至兵指中原,可见这条汉沟有多方便。但我们看到的只是战争,没有看到汉沟对农业的贡献。事实上,江淮地区水网密布,雨量充沛,农业上根本不需要这样的运河。至于运输问题,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往来规模不大,原水网与陆地运输相结合可以应付。这与后来在此基础上修建大运河不同。当时,中国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内外战争在北方,人员流动也在北方。南方的粮食需要运输到北方。客观上,它需要这样一条水路运输线。尽管如此,杨迪皇帝不顾民力,还是落得了亡国的尽头,更别说春秋时期生产力不太发达的吴国了!

郑国渠不同。虽然他的真正目的是耗尽秦国的国力,但他与秦国发展水利的想法是一致的。就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阴谋被揭露。秦王虽然怒不可遏,想杀郑国,但还是继续。郑国说得好,虽然我作为间谍来到秦国,但自然对秦国有很大的好处。我为韩国所做的,只是延续了几年的寿命,而为秦国所建立的却是万世之功。事实上,秦国引泾河灌溉两岸盐碱地4万多顷,粮食产量翻了一番。从此,关中沃野千里,秦国更加富强,因此这条渠也被命名为郑国渠。

郑国渠的工程是艰巨而庞大的,要凿穿泾水,从中山到虎口出北山向东到洛水,全长300多里。北方地土干硬,又穿过山岭,修建这样的灌渠真的能“疲秦”,为什么韩国人的目的没有达到呢?关键是它的用途是民用的。可以想象,这条渠道在短时间内起到了灌溉作用,而不是等到全线贯通。也就是说,它在干燥的同时看到了好处,在渠道修复的地方带来了好处。否则,秦国也不会花十几年时间一直修完。

与郑国渠相比,吴国汉沟的工程量要差得多。它是连接水网的。南方的土地又湿又软。就项目本身而言,它不会起到“疲劳吴”的作用。@ 汉沟的建设没有留下多少故事,有故事的是那个军国主义的吴王夫差。有了这条便捷的运输线,为什么人们在五年四次的全国战争中感到尴尬?!就在他北上的时候,越王勾践带着五千人攻打吴军,结果打败了吴军,俘获了王子朋友。如果不是国内空虚,一支5000人的军队怎么能打败他呢?更何况他们守得是城市,五千人打得是攻坚战。在整个冷兵器时代,这种战争密度是不可想象的。吴国怎能不死!

吴沟淤、秦渠通、国家工程建设,如果只想战争,只想战争,无论是项目还是政权,都不会持续太久。


秦国历史解密:秦国郑国渠为何流淌2000年?秦国历史解密:秦国郑国渠为何流淌2000年?

,,

  • 秦孝公为什么大力支持商鞅变法?最终结果如何
  • 秦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国家,不仅秦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出现了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帝王——秦始...

  • 秦宣太后芈八子简介 秦王妃米八子的生活
  • 导读:宣太后(?-前265年),米姓,或秦宣太后,出身楚国,是秦国侯魏冉的异父姐,后来是秦惠文王妃,生了秦昭襄王。起初,宣...

  • 秦武王嬴荡究竟有多勇猛?秦武王的弱点是什么
  •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以后,秦武王便继承了皇位,年轻时期的秦武王其实还是一个潜力股。他在历史上的评价不是特别高,在...

  • 秦将甘茂简介 秦国名将甘茂在战国中期是怎么死的?
  • 甘茂,姬姓,甘氏,名茂。中国战国时期,楚国下蔡邑(今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人。战国中期,秦国著名将领在下蔡监门的史举中学...

  • 秦国名将蒙田:第一个彻底打败游牧民族的将军
  • 蒙田,战国末秦初秦国著名将领,祖籍齐国(今山东省蒙阴县)。他出生在一个世代著名将军的家里。他的祖父蒙叛和父亲蒙武都是秦...

  • 公孙衍最后为何离开秦国?公孙衍又是怎么死的
  • 公孙衍出身的日期不详,魏国阴晋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和张仪是对手。公孙衍历仕秦国、魏国、韩国。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