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日军水陆两路配合,先后向刘公岛和威海港北洋舰队发动八次进攻,均被击退。
在此期间,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曾致信丁汝昌劝说他投降,但丁汝昌拒绝了。10日,定远弹药耗尽,刘步蟾命令炸毁船只,以避免资敌,并毅然与船只自杀。 丁汝昌11日拒绝自杀。17日,日军登陆刘公岛,威海卫海军基地坠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贫穷是不能玩战争的奢侈品
甲午战争的失败可能有1000个原因。事实上,根本原因是一个词“穷”。在甲午战争前的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国都在改革生存。清廷也这么认为,但他们从未跨越过财政障碍。战争是物流和金钱。我们不知道比别人有多少困难。
[img]827710[/img]
首先是人口飙升。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中国人口翻了一番多,从1.5亿增加到3亿多。到1850年,人口已经达到4.3亿左右。不管收入有多少,最终都会被这个庞大的人吃掉。
一是人多吃穷,落后保守观念,不懂“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道理,几个世纪以农业为主,怎能不穷!农业社会无法支撑大规模战争。当时一发克虏伯炮弹30两银子,相当于一个农民的年收入。李鸿章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他说:“中国很弱。由于贫困,西方有数百英里的国家,年收入数万财富,无非是煤铁五金矿、铁路、电板、信息化局、丁口等税。适度时势,如果不早图变计,选择至关重要的人逐渐模仿,以贫交富,以弱敌强,不会最终受到他们的影响。 “清廷不会理财,也不知道如何开放财源。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并没有真正增长。清廷记载的法定收入从1712年到1850年没有太大变化。据外国学者称,清末中国的总收入约为2.5亿两白银。
清朝甲午战败的原因:农业社会无法支撑大规模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