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东晋南北朝,北方几天都没有和平的日子。刀枪战斗和铁骑声不绝于耳。一个国家刚刚被摧毁,另一个新的国家出现了。白骨暴露在野外,千里无鸡鸣。
然而,在西北地区,有一个天堂,人们安静地种植牧马,休息和喝茶,享受下午的阳光。他们不是“地头蛇”,而是从数千英里外的东北迁徙过来,“大搬家”是由于一场奇怪的争吵。
马发情导致兄弟们翻脸
慕容能坐上“慕容鲜卑”的宝座,他是父亲慕容涉归的妻子生的,属于合法出生。慕容涉归的长子叫慕容吐谷(音yù)浑,是小妾生的,属于小妾生。虽然是哥哥,但他别无选择,只能把无限的抑郁压在心底。对慕容林来说,这个哥哥一直是个隐患。
慕容临死前,分为700户(1700户)牧民吐谷浑,相当于遗产分配。虽然兄弟俩分开了,但牧羊人仍然在一片草原上。一年春天,马到了发情期,可能是几匹公马争夺一匹母马,互相决斗。结果,更多的马加入了战争,两匹马踢咬,一群马在混乱中受伤。
慕容林得知后大怒,派人对吐谷浑说:先父已经把我们分开了,你为什么放马不远,让他们互相斗伤?
吐谷浑被训练,也很生气,说:他们是动物,春天发情很正常。我们是人。我们在乎什么?既然你觉得我碍眼,我就离开你一万英里。
于是他带着牧民和马向西走,每天走80英里。走了几天后,慕容林非常后悔,深深地自责,派表弟和下属B2000骑兵说服吐谷浑回来。
他们追上后,吐谷浑说:你们试着把马赶回东面,如果马回头,我就跟着你回去。
[img]828206[/img]
B楼让2000名骑士围着马,让他们无法区分方向,然后慢慢地向东走。马走了不到300步,突然咆哮着,悲伤地哭了起来。然后突破骑士周围,像潮水一样向西奔跑。
骑士们大吃一惊,追上去,围着马,继续往东走。反复做了几十次,每次马突破“围墙”,反而越往西走越远。
B楼筋疲力尽,别无选择,只能放弃,向东跪在地上,说:可汗,这不是人能改变的啊。
典故“阿豺折箭”
吐谷浑挥手告别他们,一路向西走,从阴山南下,穿过河套南部,度过陇山,最后定居在白兰山(今天在青海省都兰县附近)。以此为据点,向南、北、西扩张,地盘大致在甘肃南部、四川西北和青海。
慕容吐谷浑本人活到了72岁。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留下了60个儿子。长子吐延继位,在位13年后留下12个儿子。长子叶延死后,做了重大改革,与原祖彻底说“再见”:他把姓改成吐谷浑,后来成了族名和国名。
从此“慕容”“慕容”、“鲜卑”成了过去的烟,消散在茫茫阴山中。
吐谷浑后来的几代领导人并没有造成任何混乱。历史上最著名的典故是“一箭易断,十箭难折”。当时,国王阿豺吞并了数千英里邻近的地盘,成为陇西地区的强国。临死时,他把20个儿子喊到身边,命令他的母亲和兄弟慕丽燕说:你拿出一支箭来折断它。
慕利延拿出一个折断。阿豺又说:你再拿19支箭,一起把它们折断。
慕利延拿手里一直在折。阿豺说:你知道吗?一支箭很容易折断,多了就不断折断。只要你们一起工作,别人就打不过你,国家有很大的前途。
这个典故也叫“阿豺折箭”,比喻团结就是力量。
吐谷浑的特长是良马
吐谷浑最大的特产是良马,一种叫青海聪,又称龙种马。
当时,吐谷里有一个方形的湖,湖里有一座山。每年冬天结冰时,吐谷浑都会在山上放一批优秀的当地牡马(雄马),然后从波斯引进的母马(母马)。第二年春天,母马们都“高兴”了。因为这两种类型都是选定的优秀品种,所以他们热情地怀孕,没有任何干扰。生下来的马长大后又高又神骏,耐劳又耐寒,每天可以旅行数千英里。这就是青海聪。
另一种是“蜀马”,体积小,善于走山。吐谷浑有两匹好马,可以在草原上驰骋,也可以在山上奔跑。因此,他有一支非常强大的骑兵。他周围的列强有着无尽的争端,但他可以平静地与各国打交道,过着和平和平的生活。
吐谷浑的政权持续了大约350年,直到唐朝,他与唐军作战并亲吻,后来被吐蕃摧毁。
唐代诗人王昌龄写了七首《从军行》诗,其中一首很有名:沙漠尘土飞扬,红旗半卷出门。前军夜战桃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写的是和吐谷浑作战的场景。
慕容吐谷浑和弟弟分手后,相隔千里,两家慕容再也没有机会见面。
然而,吐谷浑人从未忘记他们在辽西的家乡。他们的坟墓和墓门都朝东北方向,这意味着他们对家乡的依恋。在辽西慕容云也很难过。他亲自创作了《阿干歌》,表达了对吐谷浑的思念,并将其定义为燕国的“国歌”,即作为皇帝巡逻或祭祀时演奏的音乐。歌词是:
阿干西,我心悲,阿干想归马不归。
马何对我来说太苦了? 我阿干是阿干西。
阿干身苦寒,辞我大棘住白兰。
我看不见日落的阿干,唉!生活中能有多少阿干!
“阿干”是指“兄弟”,歌词悲伤,一唱三叹。慕容林去世后不久,西南也有一个英雄去世了。
吐谷浑政权建立者:活到72岁,留下60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