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三国故事中,大多数网民都知道刘备向孙权借荆州,但孙权为什么要把荆州借给刘备呢?这就是本文今天要讲的——
赤壁之战后,曹操、刘备、孙权三家瓜分荆州,初步形成三分鼎立的局面。以襄阳为重镇,曹操占领南阳县和江夏县北部,阻止联军北上。孙权占领了南郡(《演义》中写着周瑜攻打南郡,刘备拿走了。其实南郡是东吴所克,所以有荆州之说)和江夏郡南部。根据长江情况,他们开辟了西进益州的大道。江南四县: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刘备有立足之地。根据战前诸葛亮使吴所订的双边协议,赤壁战后荆州归刘成鼎足。成大事者,不能负义,鲁肃还劝孙权借地资刘备,“多操之敌,自为树党,计之上”。所谓借荆州,只是指南郡。孙刘联盟抗曹,刘备要求与敌曹操相邻的前沿阵地也是名正言顺的。如果孙权不借地给刘备,曹操在襄阳,虽然赤壁大败,但实力依然存在。刘备在公安,耽误了荆州虎的视力。不排除夺取武力的可能性。江陵处于腹部敌人的位置。他怎么能守住它?而且借荆州后,西线防务可以交给刘备,孙权可以专心经营合肥防线。因此,吴蜀受益于荆州,曹操也感到惊讶。他得知这个消息很震惊,不知不觉地把笔掉在了地上。 孙刘联盟是刘备的发展方向,从荆州北到徐州是孙权的发展方向。公元212年,孙权修复了关键码头,214年攻击了安徽城市,建立了江北巩固的防线。当时,长江上游有刘章,汉中有张鲁,关中有马超和韩遂。这是三个不统一、不远视的分离集团。曹操占据了全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兵强马壮,仍有力量卷土南下。孙权和刘备位于长江中下游。无论地理位置如何,他们都不能单独与曹操作战。为了生存和发展,孙刘联盟与曹操作战,唇齿相依。
但需要注意的是,孙权不允许荆州,上游门户洞开,他坐卧不安,只能在同盟中扮演附庸的角色。因此,孙权将尽最大努力回到荆州,荆州是刘备龙中路线的北伐基地。因此,吴蜀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这一矛盾被当时的主要矛盾——对曹操的抵制所掩盖。一旦形势缓和,荆州的矛盾将上升为主要矛盾。 另一方面,弱国联盟对抗强国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力量平均势,所以联盟内部的力量也应该相对平均势,这是联盟的条件。公元214年,刘备得益州,势力壮大。荆州位于吴国上游。孙权觉得西强东弱,于是要求刘备还荆州。关羽坐在南县,兵力强大。孙权不敢要求,只好讨好南方的三个县。两个家庭差点大吵了一架。结果,他们和荆州分开了。孙权得到了长沙和桂阳。矛盾暂时缓和,孙权把重心转移到合肥前线。公元219年,刘备获得汉中,上庸两地,关羽威震荆襄,势力迅速发展,再次打破东西平衡,孙权恐惧地袭击荆州,这也是必然的趋势。
[img]828316[/img]
说到攻击荆州,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孙权的错误。事实上,吴蜀小国和两国的合力仍然不如曹魏。现在他们仍然互相攻击,失去了国力,使曹魏能够从渔民那里获得利益。从整体情况来看,这是不明智的,但我们不能片面地指责孙权的错误。@ 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由于曹刘孙的最高政治目的是统一世界,这种情况决定了三国外交在没有真诚联盟的情况下具有强烈的相互利用色彩。孙刘之间的公开战斗和公开战斗是自然的。蜀汉也很清楚这一点,邓芝使吴时说:灭曹后,“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剑鼓,战争方始耳。”@ 荆州原本是东吴所有,刘备暂时认为是根本。现在刘备的翅膀已经丰满了,索回荆州是很自然的。但刘备贪而忘义,依靠荆州不还,孙权顾及同盟,不轻易行动。刘备入川时,孙权招回妹孙夫人,为夺回荆州埋下伏笔。刘备获得益州,孙权只要求南三县,这是非常有分寸的。不幸的是,刘备和关羽不知道一般情况。他们在军队中相遇,破坏了联盟,促使孙权下定决心武力夺回荆州。全世界都说东吴背盟,却没有看到蜀汉背盟在先。第三,从地理情况来看,徐州的地形有利于陆战,不利于水战,即使东吴进攻,也难以防御;荆州是东吴上游的喉咙。谁占领荆州,谁就与东吴分享长江的自然保险。孙权怎么能不冷呢?后来,当晋灭东吴时,它是以荆州为基地的。所以当时东吴要求发展,夺徐州胜于夺荆州。@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东吴在没有血的情况下赢得了荆州。荆州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也就是说,虽然蜀国失去了荆州,国力急剧下降,但蜀国减少的国力无损地转移到了东吴。联盟的联合力量没有改变,但联盟的内部力量重新分配。只要刘备不头晕,发动夷陵之战,对双方都没有好处,曹魏燕就敢低估联盟。夷陵之战的结果是刘备失去了旧的资本,蜀汉的基础被摧毁了。虽然东吴是胜利者,但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有些损失。据说,攻击荆州之战的联盟实力依然存在,真正的赤字联盟实力是夷陵之战,最大的失策者是刘备而非孙权。
夷陵之战本来是吴蜀之间的火并,但却造成了三分的地理均势,反而巩固了吴蜀联盟。首先,夷陵战后,蜀弱吴孤,曹魏优势增强,随后对吴的压力增加,迫使孙权回到联蜀的立场,主动求和。其次,夷陵之战使吴得荆州稳定了上游门户,不再担心西方的威胁,可以集中精力对抗魏,促使孙权下定决心与魏决裂。蜀国在第三夷陵战役中惨败,国力削弱,需要比任何时候寻求盟友,因此吴蜀联盟迅速恢复。蜀国虽小,但占有沃野千里,四塞之固的益州,依然可以依靠险立国,与孙吴形成东西均势。孙刘联盟减少了曹魏的优势,形成了南北均势。也就是说,夷陵之战正式确立了三分鼎立的局面。此后,东吴国策全心全意攻魏,呼应诸葛亮北伐。吴蜀签订了中分天下盟约,以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凉属汉、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
纵观东吴国策的实施,其本质在于灵活性和灵活性。“长江南北对峙”的最高政策无法实施。相反,它实施了“以江东为基础,观察世界挑衅”的最低政策。与蜀国的联盟也采取了团结与斗争相结合的政策。斗争也是合理的、有益的、有节奏的,这比蜀国僵化的龙中路线要务实得多。
刘备借荆州悬疑:孙权为什么同意这个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