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先生在不同的场合对竖井有不同的描述。我想解决这个谜题,但我发现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詹天佑先生自己也记错了,还是还有其他的秘密?
■小学课本上的争议
小学语文《詹天佑》一课,让学生们通过课文对詹天佑和京张铁路有了初步的了解。作为京张铁路的重要工程,八达岭隧道在本课文中被重点讨论。八达岭长城脚下的隧道全长1091米,是当年京张铁路建设最困难的工程之一。为了尽快开通隧道,詹天佑当时采用了先进的竖井开挖方法,最终于光绪34年4月23日开通隧道(1908年),为京张铁路全线开通奠定了基础。
青龙桥站长杨存信从小就住在八达岭隧道附近的青龙桥站,对这条隧道非常熟悉。有一次,他不小心看到了孩子们中文书上的文本,描述了詹天佑先生挖了两个竖井,老师还要求孩子们画一个示意图来展示六个工作面的施工场景。这让老杨很困惑——他一直知道八达岭隧道只有一个竖井,现在已经用来通风了。当被问及周围的老铁路工人时,每个人都不知道还有第二个竖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杨站长上网搜索,发现他不是唯一一个有问题的人,很多人甚至很多语文老师都不明白。在不同版本的语文课本中,詹天佑的细节不同,尤其是八达岭隧道竖井的描述有三个不同的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第一册第五课写道:“……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然后分别挖到两端。外两端同时施工,缩短工期一半。”
北京出版社第12卷第22课描述道:“。。从山上钻两口竖井,然后分别挖到两端。这样,六个工作面可以同时开工,缩短工期一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六年级第二册写道:“...先从山顶钻直井,然后分别挖到两端。几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工期缩短了一半。”
[img]827602[/img]
相比之下,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说法。争论的焦点是挖一口竖井还是两口,形成四六个工作面。也许教科书的编辑也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所以有第三个版本避免谈论数量。
这让杨站长非常惊讶,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发生了什么。
■史料中的不同说法
为了找出这个问题,杨站长来到图书馆查阅尘封多年的老资料。经过一番努力,在民国时期出版的《交通史路政编》中,詹天佑在光绪34年(1908年)向清政府邮传部汇报京张铁路隧道竣工时,发现了一篇文章——《京张铁路隧道竣工申报邮传部》。本文对八达岭隧道有这样一段描述:“只有八达岭隧道工,特别危险...大小两井由山开通,下距轨道深100多英尺。然后在井内从南北两向挖掘,分六个地方,同时工作……”此外,詹天佑在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典礼上用英语发表讲话时说:“……最长的洞穴在长城下挖掘,穿过坚硬的岩层。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开凿了两井,在井底两侧开凿,连同两端开凿,共有六个工作面,日夜不停地施工。这里所说的“最长的山洞”就是八达岭隧道。由此可见,詹天佑在不同场合明确表示,为了修建八达岭隧道,他在山上垂直打了两口竖井,形成了六个施工工作面。
从历史资料中得出的结论让杨站长更加困惑。他周围的铁路工人和他自己只知道隧道里有一口竖井,这是他亲自参观后得出的结论。如果施工后另一口井被填满或关闭,至少会留下一些痕迹,但现在他们甚至找不到任何痕迹。小学教科书中“凿井”的说法从何而来?
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寻找詹天佑1915年亲自出版的《京张铁路工程纪略》(以下简称《纪略》)。关于八达岭隧道“洞穴”一章有这样的描述:“八达岭洞穴由于洞穴太长,只依靠两端的挖掘方法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在洞穴中间打开井,两端同时。井的深度是84英尺,井的直径是10英尺……”在这段话中,只提到了一口井,并在示意图中显示了一口井的工作场景。作为一本详细记录京张铁路建设过程的专业书籍,如果当时有两井,就不会只记录其中一井。这段话不仅证实了杨站长的说法,也为小学课本上的“一口井”说法找到了依据。
由此可见,詹天佑先生在不同场合对竖井的描述也不尽相同。我想解决这个谜题,但我发现问题并不那么简单。詹天佑先生自己记错了还是有别的隐情?
[img]827603[/img]
■解决谜题的合理推断
从今天的小学课本到一百年前的历史资料,我还是不知道挖了多少口井。继续查阅资料后,发现詹天佑先生的孙子詹同济很久以前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詹同济先生一直致力于整理祖父的信件、日记和手稿。在此过程中,他还对八达岭隧道竖井进行了深入研究。
詹同济先生多次到现场观察,了解了一些参与京张铁路工程的老工人和负责隧道维护的铁路工程部门。他发现隧道中点附近只有一个直井,一直用作通风井。从竖井的直径和尺寸来看,可以得出结论,这是历史文献中描述的“大井”。“小井”存在吗?
经过实地考察,詹同济先生给出了这样的推断,认为八达岭隧道靠近青龙桥一侧,山坡陡峭。靠近康庄的另一边,山势略显平缓。全段以隧道形式修建,工程量大。而且如果康庄一侧修建成深挖路坑,则相对经济。因此,除了在隧道中部挖一个大竖井外,在隧道康庄出口附近挖一个垂直小井,使施工有六个工作面,将大大缩短工期。随着康庄一侧隧道的深入和道路切割的成功,山上的小井逐渐成为露天开挖工作面,最终随着道路切割的形成而消失。
今天,当你参观八达岭长城时,你仍然可以看到隧道通风建筑位于竖井的上端。隧道建成后,井变成了通风井。100年后,我们终于揭开了八达岭隧道竖井的神秘面纱——隧道开挖过程中确实有两个竖井,隧道完工后只保留了一个大井。1915年出版的《纪略》,此时京张铁路已建成多年,詹天佑先生在书中只提到大井是正确的。虽然小学课文《詹天佑》有几个版本,但似乎都有自己的依据。很难简单地区分谁对谁错。
《詹天佑》争议背后的隐情:哪种说法有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