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大师最早、最权威的传记资料是中日文化交流史的重要文献。日本作者的真人元开着。又称“鉴真和尚传”。它描述了唐代扬州僧侣鉴真的传奇故事,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它是研究鉴真生活、贡献和唐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历史资料。叙述清晰,文字流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版本价值和文学价值。
佛教也是中国的一种外来宗教,并非土生土长。佛教在中国扎根后,也产生了许多佛教大师。在唐代,扬州鉴真大师东渡日本,是佛教传播史上最壮丽的传说之一。鉴真大师从扬州出发,经过六次艰难险阻,终于抵达日本,不仅带来了佛教文化,还带来了其他文明种子。鉴真大师去世后,日本作家真人元开用中文写了《唐大与上东征传》,再现了鉴真大师东渡的传奇故事。这是第一部再现鉴真东渡的作品,书中记载了艰辛。
日本文学家用中文写作
日本僧侣怀念鉴真诗
《唐大和上东征传》作者真人元凯是日本人,是日本天皇的后裔,也是奈良时代著名的作家。早在鉴真东渡日本之前,真人元凯就受到了佛教的教导。鉴真到达奈良后,他亲自指导。
真人元开的写作动机与当时日本佛教团派系之间的相互倾滚有关。鉴真生前的传戒弘法活动触动了旧教团的既得利益,因此对鉴真及其派进行了诽谤攻击。为了反驳,鉴真的一个弟子思托写了一本关于鉴真的传记《大唐传戒师和尚名记大和尚鉴真传》,邀请了曾经被鉴真导演的上层知识分子元凯帮忙写书。因此,真人元开便于779年,即鉴真死后16年用中文写书。
在《唐大和上东征传》一书中,讲述了鉴真的早年故事,包括年轻出家,在淮南教授戒律,在佛教界有影响力。后来,日本僧侣荣瑞和普照真诚邀请东渡弘法,在日本接触贵族和僧侣,传授佛教,创立唐招提寺,在当地死亡。此外,这本书还包含了真人元开本人、日本贵族和僧侣为赞美和怀念鉴真而写的诗歌。
[img]826913[/img]
详细说明了六次东渡的艰辛
食生米充饥,饮咸水解渴
唐代造船航海技术落后,航海技术依赖自然力,无法准确预测气象条件。远海航行不仅艰难,而且冒着生命危险。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在《唐大上东征传》中,详细记载了六次鉴真的艰辛。
例如,在危险的天气里,人力似乎无能为力。“2002年12月,天宝举帆东下,前往狼沟浦,被恶风漂浪,波击船破碎。人们总是上岸,潮水来到人们的腰部。冬天很冷,很难。”
例如,船上的食物非常短缺,只能吃生米来满足饥饿感。”但当普照老师每天吃饭时,他和僧侣们一起吃一点生米来充中食。船上没有水,嚼米喉干,咽不下去,吐不出来,喝咸水腹胀。”
当然,在航行过程中也看到了很多奇怪的事情。例如,“三天穿过蛇海,蛇的老人超过一英尺,小人超过五英尺,色彩斑斓,充满了海洋。三天穿过鱼海,白色飞鱼,覆盖着空气,长一英尺。一天穿过鸟海。鸟像人一样大,在船上,船很重,人们用手推,鸟就是手。”根据后人的研究,鉴真大师和其他人可能会看到海蛇、飞鱼、信天翁。
日圆寂记录大师
弟子梦见讲堂的栋梁被摧毁
在这本书中,除了记录鉴真大师东渡,还记录了鉴真大师在日本弘法的过程:“今年4月初,他在卢遮那殿前立戒坛,天皇第一次登上祭坛时被菩萨戒掉。皇后、皇太子也登坛受戒。寻找沙弥证修等440多人授戒。又有80多名僧侣,如老僧灵福、贤景、志忠、善顶、道缘、平德、忍基、善谢、潜水、忍耐等。,他们放弃了旧戒指,受到了大和尚的教导。后来,他们在大佛殿西侧,不要作为戒坛,也就是说,天皇被移到戒坛土上建造。“足见当时佛教盛事。
鉴真大师在日本圆寂,书中也有记载:“宝字七年桂毛春,弟子和尚忍基梦见讲堂的栋梁被摧毁,他们害怕,知道大和尚的迁化。还是带着弟子模大和尚的影子。五月六日,结坐,面西化,春秋七十六。三天后,顶部依然温暖,因为是久不丧葬,至于维,香气满山。平生尝谓僧思托言:‘如果我终究愿意坐死。汝可为我在戒坛院别立影堂,老房子和僧住。“千臂经”云:‘临终端坐,如入禅定,当知此人已入初地时。以兹验之,圣凡难测。”
以手抄本为主传世
版本之间存在差异,其中许多已经消失了
扬州学者徐凤仪表示,《唐大上东征传》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就历史资料而言,这本书是一本完整、详细、原始的历史资料,也是研究唐代中日关系的详细记录。在文学方面,这本书叙述清晰简洁,文字流畅,是文学界的杰作。更难得的是,这是第一部关于鉴真大师的文学作品。
扬州学者王向荣介绍,日本奈良时代的印刷并没有广泛应用于这个版本的《唐大上东征传》。写完之后,它是通过抄袭传播和保存的。东寺观智院收藏了各种抄本(包括“A本”和“B本”)、京都高山寺、金泽文库、大阪高贵寺、唐招提寺等场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版本已经丢失,或者版本之间存在差异。然而,这部作品《唐大和上东征传》的意义不容忽视。许凤仪说:“在现代,如果你想研究鉴真大和尚,无论是佛教还是文学,这本书都必须通读。毕竟,作为鉴真东渡的第一手资料,这是非常罕见的。”。
日本作家在《唐大和上东征传》中:记录鉴真东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