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带兵出征叫“御驾亲征”,但这个御驾亲征的事情还是很少见的,不为别的,皇帝亲征那个响动儿真是太大了。@ 皇帝一般坐在首都遥控指挥,不到万不得已,也就是不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一般不会亲征。然而,在刘备当皇帝的第二年,他亲自率领军队征服了东吴,结果被东吴的鲁迅打败了。刘备的亲征不仅失去了蜀国的许多将军,而且伤害了蜀国的活力。他也为这次失败感到恼羞,这间接导致了明年的死亡。那刘备伐吴为什么要亲征呢?
这是当时诸侯的习惯性做法
汉末,由于董卓废除了汉少帝刘辩,又设立了另一个刘协,引起了关东氏族的强烈不满。因此,关东诸侯拉起队伍讨伐董卓。由于关东诸侯各有心思,大家都想扩大势力,占地为王,导致讨伐半路死亡。此时,国家实际上已经撕裂,时代已经进入了一个相互兼并的时期。在此期间,诸侯要想不被别人吃掉,就必须有自己的军队,而这支军队也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军队要打仗。吞并其他诸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打败他们,只有掌军能打胜仗的诸侯才能走到最后。可以说,这是当时的常规做法,他可以防止将军的尾巴大不掉,野心膨胀后自己独立。曹操、孙策、刘备一路走来。
虽然曹操没有当皇帝,但他实际上已经成为魏王后的皇帝。此时,曹操的军队基本上掌握在曹和夏侯的“皇室亲戚”手中。虽然张辽、乐进、于禁等将军也可以掌握一支军队,但他们很难独立成功,@ 曹操晚年可以坐在首都调度指挥。尽管如此,曹操还是要亲征汉中这样可以自成一体的地区。到了刘备东征的时候,魏国已经是曹丕当皇帝了,曹丕也不需要像父亲一样东征西讨。
据一方介绍,孙权继承了父亲和兄弟的基础。这些地方是孙健和孙策一个接一个地打下来的。可以说,整个江南地区已经姓孙了。同样,周瑜死后,江南没有军事将领能够融为一体。即便如此,孙权还是要偶尔上前线表达自己。
刘备也算是马上皇帝,最早的起事也是从拉队讨伐黄巾军开始的。后来,无论是徐州刺史、豫州刺史还是荆州刺史,都有一支队伍在他的指挥下与他作战。可以说,这是当时的习惯性做法。然而,曹操已经有了广阔的地区,孙权的江东已经有了两代人的发展。这两个人已经成功地“转变”,可以专注于国王。刘备还没有改变这种习惯,因为他晚成为皇帝。
蜀汉大臣的一致反对也迫使刘备这样做
蜀汉大臣一致反对刘备伐吴。《三国志法正传》记载这件事时说:“刘备称帝后,准备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大部分大臣劝阻,刘备不听。失败后,诸葛亮叹了口气说:“如果法律还活着,他可以劝阻主,让他放弃东征的决定;即使东征仍然攻打吴国,他也不会如此惨败。据此记载,刘备东征,除张飞外,大概很少有人支持。恐怕像诸葛亮这样最依赖的心腹大臣也是东征的反对派。在这种意见不能统一,反对意见占主流的情况下,主张东征的刘备,谁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承担起领兵出征的重任?只有当皇帝亲征时,反对者才能保持沉默,形成全国一致的支持战争。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刘备这样做的原因。
事实上,刘备手里没有人可用
刘备在彰武二年(公元222)攻打东吴,此时蜀国四大将只剩下一个张飞。关羽在荆州被杀,这就是刘备东征的原因和原因;黄忠两年前去世;马超今年去世了。即使马超还活着,刘备也不能把这么重的责任交给他。马超不太信任刘备。四将还有一个张飞。但是,张飞这个人对士兵不好,经常鞭打他们,打完就把他们留在身边。刘备认为这是造成灾难的做法。因此,刘备不可能把征服东吴的大战交给张飞指挥。正如刘备所担心的那样,张飞准备从阆中出发,到江州与刘备汇合,出发前被下属杀害。
除四将外,蜀汉还有四个人,诸葛亮、赵云、李燕、魏延。诸葛亮需要帮助王子守卫国家,更重要的是要保证物流供应,刘备在前,诸葛亮在后是最好的配置,@ 诸葛亮不能东征。赵云不是《三国演义》中提到的五位虎将之一。他没有独立领兵进行大战的经历。他的职位是刘禅登基的中护军。诸葛亮和李严是刘备临死的遗嘱托孤大臣,李严负责军事工作。为什么李严不是赵云?可能的情况是,赵云的单兵作战能力可以称为世界一流,而统兵能力非常一般。至于李燕和魏延,无论是当时的职位还是刘备心中的地位,都不足以独立承担东征的重大责任。
这样,刘备的蜀汉国,其实已经没有能够独立带兵进行大战役的将军了。
从刘备伐吴亲征也可以看出,刘备可以亲待人,但不能大胆启用新人。曹操有“战将千人”,他地盘大,人口多。孙权呢?周瑜之后孙权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吕蒙之后有鲁迅,刘备四将之后有谁?并不是说荆、蜀两地没有人才,关键是不敢大胆使用人才。诸葛亮死后,蜀国出现了“蜀中没有将军廖化为先锋”的局面。这一责任似乎不仅在诸葛亮,而且从刘备开始。
为什么刘备伐吴要御驾亲征?因为没有合适的替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