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里有100多个神,包括孔子、四配、十二哲、历代先贤先儒、孔子先祖等。,这是一个巨大的祭祀体系。其中,主要祭祀者是孔子,其他人属于祭祀行列,所有荣誉和损失都属于孔子的荣誉和损失。
正祭孔子
历代尊重孔子,其隆重程度直接体现在孔子的头衔封爵上。据史料记载,封建统治者授予孔子“封号”的制度始于汉代,止于1935年,其中有十多个不同的“封号”。比如汉平帝元年(公元元年),孔子被封为“褒成宣尼公”,这是孔子的第一个头衔。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褒成侯”。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文圣尼父”。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称其为“先师尼父”和“宣尼”。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隆道公”。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元),唐玄宗被称为“文宣王”。“文宣”是死后的头衔,“王”是头衔。这个“王”不是后世王侯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至圣文宣王”。清代祖顺治二年(1645年)封号:“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封号:“大成至圣先师”。
配享-四配
孔庙威仪不仅体现在建筑气势和孔子的盛容上,也体现在一个阵容强大的祭祀群体上。这个群体可以称之为从祭。从祭祀的尊严和谦逊来看,在位置上,享受和十哲在大成殿,其他祭祀在两个阳台上。
[img]826750[/img]
根据地位排列第四,颜子、曾子、子思、孟子。按分享时间排列为:颜子、孟子、曾子、子思。
汉明帝第一祭七十二弟子时,颜渊已经排名第一,后来被称为“复圣”。曾子以其卓越的孝行而闻名,后人称之为“宗圣”。孔子,祖父,曾直接教过他,为曾参弟子,只能教孔门心法。后人称圣祖之业为“述圣”。孟子和孟子比孔子晚出生一百年。他们的一生经历与孔子非常相似。他们是孔子之后第一个儒家思想家族。他们尽最大努力宣传儒家思想,给予光大。后来的儒家思想被孔子和孟子称为“亚圣”,仅次于至圣孔子,也是永恒的圣人。
从祭祀到十哲(十二哲)
孔子弟子3000,贤者70有二。“十哲”是孔门七十二弟子中的代表。春秋时期,一是指与孔子一起在陈、蔡中周游的主要弟子;二是指孔门“四科”的代表人物。这两个项目结合在一起,是孔子最初锁定的十哲。用孔子的话说:“从我在陈,蔡人都不如门。德行:颜渊(回)、闵子骞(损)(损)、冉冉怕牛(耕)、仲弓(冉雍)。言语:宰我(给)、子贡(端木赐)。政治事务:冉有、季路(仲由、子路)。文学:子游(言偃)、子夏(卜商)(《论语先进》)。以上是孔子在春秋时期定义的十哲。
到了唐代,“十哲”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唐开元八年(72O年),十哲为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字夏)、冉耕、宰予、冉求、言偃(字游)、曾参(子舆)。从上面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十哲”与唐代的“十哲”不同。魏至唐代,颜渊已升为配享,因此不在十哲之列。春秋时期参不入十哲之列,唐代却被列入十哲之列,正好弥补了颜回之缺。
唐代所定的“十哲”因颜回进入“四配”而风行于后人。但唐代“十哲”中的曾参,南宋时期也进入了“四配”行列,因此十哲又出现了空缺。在南宋成淳三年(1267年),孔门弟子转孙师(字长)升为十哲,从而填补了这一空缺。南宋至清乾隆二年(1737年),十哲是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冉耕、宰予、冉求、言偃、转孙师。这是十哲的最后定位,也是后人公认的十哲。乾隆三年(1738年)增加了孔门弟子若(字)和宋儒朱,从而形成了“十二哲”。
祭祀先贤先儒
先贤先儒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著名人物,是当时社会道德规范的典范。孔庙从祭祀先贤先儒开始,始于唐代。后来,经过皇帝的增加和改变,到了清末,先贤先儒达到了156人。这些先贤先儒从春秋到清末,其中大部分是春秋孔子的弟子,宋代的五位哲学家被列入先贤名单。先儒是历代先儒,时间跨度超过2500年。
中国各地的孔庙从祭祀先贤先儒的角度来看,位于大成殿前的东西两个阳台上。一般来说,只有垂直牌位书写名称供奉,其中先贤79人,座位排列如下:
东游:(同)公孙侨、林放、原宪、南宫适、商曲、漆雕开、司马耕、梁、冉儒、伯虔、冉季、漆雕徒父、漆雕哆、公西赤、任不齐、公良儒、公肩定、吴单、罕父黑、荣旗、左人英、郑国、原亢、廉洁、叔仲会、公西舆如、邦浔、陈亢、秦张、秦非、颜吟、颜何、
西阳:(周)元、丹台灭明、米不齐、公冶长、公平哀、高柴、樊须、商泽、巫马施、颜辛、曹血9、公孙龙、秦商、颜高、土司赤、石作蜀、公夏首、后、奚容格、颜祖、句井强、秦祖、县成、公祖句兹、燕吉、乐趣、狄黑、孔忠、公西格、颜之仆、施之常。(宋)张载、程毅。
古代学者的最高荣誉:孔庙著名文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