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统一世界”的东西晋王朝,是中国帝王时代延续时间最长的“无钱时代”。虽然硬币一直在合法使用和流通,但王朝本身从未发行过法定硬币。毕竟,富裕的市场需求和无钱的正常供应是非常不方便的。正因为如此,晋朝刚刚结束仅10年(刘宋文帝刘一龙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建康(南京)的刘宋王朝迫不及待地发行了新版铜币,不顾自身的财政困难,结束了漫长的“无钱时代”。
然而,虽然“无钱时代”已经结束,但“坏钱时代”却接踵而至:刘宋王朝和萧齐、萧梁和陈朝相继建康,历史上被称为“南朝”。这四个朝代有不同的长度和兴衰,但他们都铸造并发行了自己的新铜币。在这些铜币中,除了梁武帝盗版后赵的“丰富商品”钱外,所有这些都是缺乏体重和尺寸的烂钱:刘义隆的元嘉钱开创了南朝铸造的先例,每枚铜币的重量从传统的五铢变为四铢,“缩水”高达20%。
[img]826685[/img]
似乎“缩水”还不够。刘宋前废帝刘子业景和两年(公元466年)正式发行了两泰铢钱,称为“景和钱”,重量比四泰铢缩水了一半,只有五泰铢的20%。;梁武帝萧衍虽然为争正统、争面子铸造了少量“丰货”钱,但却大规模发行,“五铢”二字铸在前面,其实和四铢钱差不多的“隐形缩水五铢”;陈宣帝陈旭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官方发行了比五铢钱重10%的六铢钱,货真价实,孩子无欺——慢慢称赞“良心钱”。法令还规定,一枚六铢钱,当10枚五铢钱使用时,也就是说,能铸6枚五铢钱的铜、锡和铅,只能铸5枚六铢钱。但是硬要用50枚五铢。
然而,这些看起来都像“货币体制改革”,事实上,它们确实不善意,但它们正在开启中国货币史的新时代:无论是官方还是商家,他们很快就会发现,只要政权普遍稳定,商品经济几乎无法维持最基本的运作,硬币在商品交易中总能起到最重要的媒介作用,缺乏两泰铢、两泰铢甚至更糟糕的铅钱,虽然人们边骂边骂,但“丰货”钱有足够的尺寸和金,甚至东吴的旧钱超过了标准尺寸,行使着几乎没有区别的货币功能。市场并不十分关心铜钱一千文中有多少大小。
不仅如此,即使是“一当十”的六铢钱,在朝廷权威足够的时候,也真的可以用一个当十五铢。当然,现在被称为“通货膨胀”的副作用也出现了。
这种歪曲的改革逐渐让后代官员意识到,在一定程度上,货币是否有价值取决于发行人是否有足够的权威和信誉,而不是货币的大小、重量和材料。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划时代的铜币——开元通宝诞生。从此,铜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有年号或官方徽章来标明硬币的权威性和“十”、“当百”铭文用来区分硬币的“面值”,但没有“半两”、“五铢”等标明硬币重量的字样,现在人们明白,从此铜钱都是官家造的,只要皇位巩固,府库丰富,重钱轻钱,都是一样的钱,不然就算把钱铸得跟车轮一样大,像重量一样重,也还是一文不值,连菜饼也未必能换。
南朝混乱的金融市场:梁武帝曾发[缩水]五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