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论史,每次提到“小明王”韩林儿的死,大多被认定为朱元璋下的毒手,似乎已成定论。
元至正26年(1366年),应朱元璋的邀请,韩林儿南下,途中舟覆而死。《明史》中有很多相关记载,比如《明史·韩林儿传》,说:“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归天,至瓜步,覆舟沉入河中。”联系朱元璋后来屠杀英雄的毒辣残忍似乎是合乎逻辑的。夏《明通鉴》就是这样判断的。
朱元璋出自郭子兴手下,属于一系红巾,名义上是韩林儿的下属。然而,当世界陷入混乱时,英雄们齐聚一堂,“成千上万的将军并置,杀官,侵略郡县”,称王者有徐寿辉、张士诚、赵军用等,不乏其他人。这个名字的归属意义不大。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国名宋,建元龙凤。“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张天、太祖为左右副元帅。太祖感慨地说:“大丈夫宁愿受制于人耶?’遂不受。然念林儿势盛,可倚借,用其年号命令军队。“(《明史·太祖本纪》)郭子兴当时已经死了,这是朱元璋独立门户、独自打天下的开始。这无非是为了避免将来可能孤军奋战,这是一种战略考虑。在过去的12年里,朱元璋并没有称韩林儿为臣,更不用说依靠他了。除了共享一个“龙凤”年号,两者只是遥遥有政治呼应,连军事联盟都谈不上。当然,客观来说,也正是刘福通“横据中原,纵兵蹂躏,遮江淮十多年”。只有让元朝疲于应对,朱元璋才有机会壮大实力,从容平定东南。
红巾军起义和朱元璋势力的发展
乱世有乱世的生存方式,依附归属完全考虑利益或政治便宜。朱元璋势力强大后,元帝也派使招安,只是朱元璋没有表态。其他人,比如陈友谅,来自弥勒教,应该算是徐寿辉的臣下,也打着徐寿辉的旗号,但是徐兵败来投,他就杀了他,并合并了他的部门。张士诚、方国珍对元时叛时服,虽然曾被封为太尉、行省左丞相等高官,但一看形势变化就变卦。至于年号,就像城头变王旗一样。韩林儿称“龙凤”(宋),徐寿辉号“天结束”,张士诚建“天佑”(大周),陈友谅立“大义”(汉)。谁会在乎这个?与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军阀的反复无常相比,虽然有足够的资本,但基于政治低调,朱元璋可以携带空招牌“龙凤”12年,这是一个始终如一的标志。
就在朱元璋稳扎稳打,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曾经风光一时的韩宋是江河日下。刘福通胃口太大,北伐西进,一路人马甚至横扫辽东,一直打到高丽。但兵力分散后,“兵虽盛,威令不行”。数攻城邑,元兵也数从后复之,不能守”。被元军反击后,连根据地都难以保护。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派部将吕珍来袭,围攻安丰,刘福通已势单力孤,岌岌可危,不得不向朱元璋求助。事实上,朱元璋要摆脱这个空头老板,坐而不救是最好的策略,但朱元璋却不顾刘伯温的劝阻,坚持救援,“太祖说:‘安丰破则士诚益强。然后亲帅师去救,而珍已入城杀福通。太祖击走珍,以林儿归,居之滁州。"(明史·韩林儿传)
朱元璋这一举动的心理是什么?自20年(1360年)以来,刘福通部已经表现出只能保护自己、无法竞争的下降趋势。任其自生自灭不会对朱元璋产生太大影响。当时,朱元璋最大的敌人不是张士诚,而是陈友谅。“安丰破则士诚益强”的理由有点勉强,事后朱元璋自己也承认了这一点,“首先,太祖救了安丰,刘基劝不听。至于谓基说:‘我不当有安丰之行。使友谅乘虚直捣天,大事去了。南昌乃顿兵,不亡何待。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明史·太祖本纪》)如果陈友谅当时没有战略失误,争霸世界的局面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然而,这种为义所使、不避利益的行为表明,朱元璋的江湖英雄气概依然存在,并没有被赤裸裸的利己主义思想和功利意识完全消灭。
成功的人一定是非凡的。朱元璋不仅仅是历史上的巧合,可以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变成一个追逐世界的人物,然后成为时代风云会的宠儿。与同时代的众多英雄相比,朱元璋以个人名利为出发点的政治赌博较少;他的能力、信念和个性更能经受住乱世的考验。因此,更受欢迎的个人魅力可以整合一个同心同德、让士兵用命的集团。这是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一代人做不到的。这样的英雄虽然熟悉厚黑学,可以横行一段时间,但完全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和个人虚荣心,最终难免会背叛亲人,难以成就伟大的事业。
刘福通死了,韩林儿只是一个普通人,只会慢慢被遗忘。既没有政治影响力,也没有军事吸引力。战后,教众各奔东西或归属,也失去了宗教凝聚力。更何况这个“张无忌”既没有绝顶的武功,身边也没有高手环绕。“林儿本起盗贼,无大志,听命福通,徒拥虚名”。当时的朱元璋,方国珍降后“授广西行省左丞,食禄不之官”。还能容忍,这样的韩林儿,随时都能让他“禅让”,在这个时候除掉他,既不必要,也没有意义。到25年(1365年),陈友谅败亡,朱元璋进入吴王位。又过了两年,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相继败服,朱元璋就是皇位。这一切都顺势而为,就像水到渠成一样。
关于韩林儿的死,据《明史廖永忠传》报道,“起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天,直到瓜步覆其舟死,皇帝指责永忠。而大封功臣,诏诸将说:‘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而,所善儒生窥我意,封爵,所以封侯而不公。""这一举动真的像朱元璋说的,是廖永忠擅自行动邀功吗?可能性应该大于朱元璋的指示。除了廖永忠,还有赵庸兄弟“后来不允许封公,永忠”。要么早灭口,要么给朱元璋一个稳定的公位,这是不合理的。对朱元璋的阻碍,韩林儿只是一个名分和“龙凤”年号,这对乱世来说,构成了登基的阻力。只要强迫和诱惑,你就可以让韩林儿屈服,或者忽略它,直接把它放在一边,随便封一个国王来抚养它。毕竟,韩林儿甚至不如方国珍,根本没有翻身的手术。要真正摆脱他,也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完全可以做到不露痕迹,制造如此张扬的翻船“事故”实际上是画蛇添足。后人的猜测,多为书生之言,春秋笔法,似乎不足为依。
文/杨军
小明王韩林儿是怎么死的?韩林儿的死是一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