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战败取代了明朝。当然,在武力方面,清朝应该更强大,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然而,一直以来都有这样一句话:“中国发明了火药,但它被用来制造烟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明末清初,受西方先进科技的影响,中国本土工匠工艺与西方科技有机结合,铸就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大炮。
万历四十七年,明军在萨尔浒战役中惨败努尔哈赤。此时,精通西学的徐光启在朝中得到了重用。他积极向西方传教士学习火炮的铸造知识。万历四十八年,即1620年9月,荷兰海船沉没在广东曲江近海,地方当局立即派人到海上打捞。但在那个没有潜水装备的时代,人们用极其巧妙的手法打捞工作。他们首先把一艘大船装满沙子,加深船吃水,然后把船航行到沉船上,潜水把链子绑在枪的耳朵上,然后把沙子扔进海里,用船体的浮力把枪和沉船分开,然后用绞车绞起来。经过三个月的努力,除了中小型枪,共有36个大枪,其中24个被运送到北京。第二年,从另外两艘沉船上打捞出一批大炮。那些被打捞出来的大炮,有的出现在宁远的城墙上,把后金的八旗铁骑打成片甲。
红夷大炮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大炮,但这种大炮不是从海里打捞出来的。相反,在天启四年(1624年),中国南方就开始自己铸造红夷火炮。虎门白沙巡检何儒铸造了14门,其中几门也被带到宁远。在不断模仿铸炮的过程中,明代工匠也在不断改进铸炮技术,采用铁芯铜体铸造法。巧妙地利用铜的熔点(1083℃)远低于铁(1538℃)的物理性质,在铁轮胎冷却后用泥铸法或失蜡法制模,铸造铜壁。与以往的铁炮或铜炮相比,这种新型火器不仅管壁薄,重量轻,成本低,而且耐用。枪的产量如此之多,与当时中国高超的铸铁技术密切相关。
就在金军以骑兵和步兵为主要武力的时候,当时的明朝政府已经拥有了新的武器——“红夷大炮”。这个名字的起源主要是因为它是荷兰人在入侵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时常用的大炮。然而,明朝红夷大炮的设计比明朝使用的“将军大炮”要先进得多。“将军炮”的形状就像一根铁管,炮身上加了铁箍,防止爆炸。“红夷大炮”的外观相对改变,前管壁很薄,后管壁很厚,可以承受爆炸的冲击;枪旁边有两个“枪耳”,可以用来调整枪身的角度,并配备了准星和炮门,使射击更准确。
明天启六年(1626年),袁崇焕能取得“宁远(今兴城)大捷”,红夷大炮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宁远市有十一座红夷大炮。在这场战斗中,明军击败了努尔哈赤大军11万人,伤害了努尔哈赤本人,最终抑郁了。根据一般冶铸史的相关书籍,美国军官托马斯·罗德曼在南北战争中发明了一种新的铸枪方法:采用空心模型,进口冷却水,可使铁枪管从内到外凝固,铸枪可以更大,耐久性可以达到前五到几十倍。虽然铁芯铜体的铸造方法使用了两种金属,但其原理非常接近罗德曼法的原型,但明朝的“定辽将军”比罗德曼早了200多年。明朝工匠用铜铁铸造最好的大炮,比西方提前两个世纪。
明朝的火器有多强大:曾经铸造过世界上最先进的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