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邓艾率军在绵竹击败蜀国卫将诸葛瞻,刘禅投降。第二年,刘禅全家来到洛阳,魏国皇帝曹宏封他为安乐公。这时,魏国皇帝已经没有实权了,大权掌握在司马昭手中。在宴会上,司马昭故意为刘禅安排蜀国的歌舞节目。跟随刘禅到洛阳的人都感到了亡国的悲伤,但刘禅却无动于衷,笑得像往常一样。看到这种情况,司马懿对贾充说:“一个人没有感情,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吗?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也不能帮他保全,更别说姜维了!贾充说:“不是这样,殿下你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刘禅:“你会想念蜀地吗?刘禅回答说:“我在这里很开心,不想念蜀地(这里很开心,不想念蜀地)”。郑颖听说了这件事,求见刘禅,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你应该哭着回答他:‘我祖先的坟墓埋在蜀国,我每天都在想。后来司马昭再问他的时候,刘禅按照英正教他的说法,司马昭说:“这听起来怎么样?刘禅惊讶地看着司马昭说:“你说的确是对的。司马昭周围的人都笑了。
这是成语“乐不思蜀”的典故。一般来说,刘禅乐忘本,后来逐渐演变成乐而忘返。作为刘禅,能说出这样的话,不思故土,是无情背亲的表现。作为一个曾经的皇帝,恐怕没有什么比他更无情了。然而,有些人认为刘禅的装疯卖傻,不仅保护了大量的降臣,也保护了大量的降臣,这是智慧的表现。
刘禅的乐趣真的是一种智慧吗?换句话说,刘禅真的能保护和保护他以前的下属吗?答案是否定的。
假如不是这样,也就是说,刘禅真的是思蜀,那么,英正教他的话,难道不是暴露了他的真实想法吗?如果司马昭想杀了他,他能抓住他背后的这句话做文章吗?至于对官员的保护,就更不可能谈了,一个亡国之君,他怎么能保护别人呢?官员的生死关键在于司马昭能否使用。比如出主意投降的乔周,司马昭一定要用他,不需要别人的保护。这是他写的投降书,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司马昭完全有理由用他教唆刘禅的话杀了他。更何况官员和刘禅不一样,官员被任命是有实际权力的。否则,为什么刘禅不能保护关羽全家都被庞德的儿子杀害?
[img]826951[/img]
如果刘禅真的装疯卖傻,也就是说他在司马昭面前演戏,想象一下演技有多高超?司马昭甚至听到了他背后的话,这是郑英的语气。刘禅怎么能欺骗司马昭呢!
@ 事实上,只要刘禅没有复国的行动,司马昭就不会杀了他。刘禅在魏军到达成都之前就投降了。这样的人怎么能指望他回到中国呢?
为什么司马昭不杀刘禅和蜀国原大臣?应该说各有原因。
从刘禅的角度来看,他既不是司马昭关注的焦点,也可以成为展示世界的榜样。司马昭关注的焦点是魏国皇帝曹宏,一个投降的皇帝,无论如何都无法与魏国皇帝相比。但是这个投降的皇帝是有用的,那就是东吴的示范作用。此时吴国还没有死,留着刘禅,就会给东吴的皇帝和大臣一个很好的示范。说一个无情的刘禅,最符合司马昭的要求。如果刘禅被杀,东吴的人还会考虑投降吗?有人还拿东吴孙皓的例子和刘禅相比,其实两者根本无法比拟。孙皓在晋太康元年(公元280)投降,死于太康五年(公元284),此时刘禅已死13年。孙皓死后,司马家篡魏二十年,吴国投降也是第四年。这个时候的敌国皇帝还有用吗?想象一下,如果刘禅在孙皓的时间点上,郑颖也让他假装,刘禅也按照郑颖的说法说:“我很想念蜀国,那里有我父母的坟墓!已经当了二十年皇帝的司马炎会借此机会说:“好啊!如果我帮助你,你将永远陪伴你的父母在地下!”
臣子也是如此,归顺就用,不归顺就杀。无论是东吴还是蜀国,晋朝都有人当官,也有人不愿当二臣自杀被杀。比如《三国志》就是这样记载的:“当时晋文王(司马昭)是魏相国,因为乔周有保存蜀国的功劳,他被封为阳城亭侯。晋文王又下发文件征召乔周,出发后到汉中,被疾病困住,无法再往前走。...晋国新帝(司马炎)继位后,将诏书下达乔周所在地的地方政府,要求他们督促乔周出发。直到那时,乔周才带病去洛阳,泰始三年前到达。乔周因病卧床不起,朝廷任命他为骑都尉。乔周说他没有功劳,要求归还爵位和奖励的土地。朝廷没有同意。“你看司马氏对乔周有多厚!如果乔周没有“全国之功”(劝刘禅投降),司马氏会这样看重他吗?
@ 问题的关键在于司马氏的需要,而司马氏的需要不是装疯卖傻的刘禅,而是无心无肺的刘禅。同样的情况下,司马昭也在强调刘禅的无“情”,而不是“义”,更不用说“廉耻”了。郑颖的话也在“爱”的范围内,也就是说,一个大家都强调的“爱”字,与政治和智慧无关。假如一定要说这是刘禅的智慧,那么,这种无情、无义、无耻的智慧,我们永远不会去做。
刘禅乐不思蜀不是掩饰:刘禅不可能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