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央视《抗日战争影像志》栏目披露了1940年日军疯狂轰炸重庆的视频。尽管历史悠久,图像模糊,但今天的中国人仍能从场景中感受到大地的痛苦震颤。与笼罩在炸弹轰鸣声中的重庆不同,当时东北部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宁静”。在黑土地上,日本侵略者与伪满洲国狼狈为奸,煞费苦心地经营着所谓“五族协和”的“王道乐土”。
然而,“安静”的背后也充满了鲜血。殖民统治者扼杀了中国所有的文学和艺术创作,用沉默但极其凶猛的文化武器“杀死”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和情感。
日本图书3400万册
涌入东北
伪满宫位于吉林省长春市东北角,曾是日本在中国东北实施殖民统治的象征。现在,它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博物馆,不仅展示了过去的罪恶和丑陋,也展示了今天的反思和警惕。
伪满皇宫博物院有一个常设展览,名为“别忘了 “九一八”——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历史事实”展览。今年3月,在博物馆采访期间,记者在研究馆员陈春平的领导下参观了展览。当我走到展览的第三部分时,陈春平提醒我:“这部分的主题是‘破坏民族意识’,有很多你感兴趣的东西。 ”
第三部分与其他主题最大的区别在于,“战争”的痕迹几乎看不见。展板上的历史照片中既没有枪支,也没有杀戮,而实物展品大多是书籍、海报、剧照、唱片、绘画、乐谱等。然而,正是在这些看似没有“战争”气息的证据中,却烙上了无形的侵略印记。
两张由图表组成的照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一张是“日本书涌入东北”,另一张是“日本电影涌入东北”。这两张照片(见本文图片)通过数字-1936年58.7万册,1941年3400多万册;1936年154部,1939年1630部,直观地展示了日本侵略者以如何疯狂的速度向东北输入殖民文化。与此同时,中国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压迫和约束。
如果你想杀死你的国家,你就会杀死你的文化。日本殖民东北时期,用日本文化取代中国文化,使中国人永久“回归”是一贯的政策。其中,最早成为殖民地的大连是当时日本文化输入的重点地区。
如今,我们仍然可以想象20世纪20年代大连作为殖民地的文化生活:
日本人建造的剧院占据了最繁华的路段,几乎每天都有来自日本的管弦乐队和舞蹈团表演;电影院里有日本电影,描绘了“先进”、“文明”的日本生活;在学校里,学生们不仅要说日语,还要唱日本歌曲,读日本文学;日本人甚至建立了一所特殊的音乐和舞蹈学校,教授的曲调和动作都是日本风格的。
[img]826379[/img]
戏剧舞蹈小说电影
无一幸免
伪满洲国成立后,像大连这样的景象开始遍布东北。
“戏剧、舞蹈、小说……当时东北的文艺事业笼罩在殖民文化的阴影下。 陈春萍说,当时日伪经常举办所谓的音乐会和舞蹈会议,演出内容是宣传“日满亲善”、“五族协和”、殖民统治思想,如“建设王道乐土”。
此外,日伪还制作了许多为殖民统治而“鼓与呼”的文学作品,如小说《建国列传》、《晨晓满洲》、《嫩江祭》等。这些作品掩盖了日本奴役压迫中国人的现实,将东北塑造成“天堂”。
伪满洲国成立后不久,就颁布了《出版法》。
《出版法》是一项典型的文化专制法律,规定禁止出版日伪“国家组织大纲”、危及伪满洲国存在的基础、“混乱人心”等内容的出版物。本质上,禁止出版反对日伪政权和殖民统治的爱国书籍。
为了实现整个东北文艺事业的统制,大力遏制爱国文艺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日伪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牢牢掌握了文艺生产。其中,1934年7月1日发布的《电影管理与实施细则》是最好的证据。
陈春平曾写过一篇关于日本殖民统治者如何垄断东北电影的专题论文。她指出:“918年事件发生后,日本尽一切努力破坏中国固有文化,发展殖民文化,以维护和巩固东北殖民统治。电影作为一种容易被公众接受的媒体形式,已成为日伪维护殖民统治的主要工具。 ”
因此,那些所谓的“冒渎帝室尊严者”、“违反王道主义者”、当然,“违反民族协和宗旨者”的电影将被《电影管理与实施细则》列入禁演之列。
陈春平说,随着1937年8月满映有限公司的成立,日本殖民统治局统一了东北地区的整个电影事业。从输入、分销到制作、制作和放映,都在其控制之下。
关东军操纵文艺政策
1940年后,日本殖民统治当局和伪满洲国纷纷发布文件,对文学艺术实施更严格的管理,使东北地区的文学艺术事业窒息。
以下是我们应该记住的几个时间节点:
1940年5月,日本关东军宪兵队司令部炮制了《思想对策服务纲要》,以“文艺与工作趋势”为“必须关注和侦察的目标”。伪满政权在警察局设立了文化警察和间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逮捕“思想犯”。
1941年,伪满公安部审查电影、报纸和出版情况;伪满交通部审查广播和新闻通讯;伪满民生部领导文艺、艺术、音乐、戏剧等文化行政工作;伪满外交部外务局宣传转移到伪满总务厅宣传办公室。此后,宣传办公室成为全面操纵伪满宣传舆论权力的思想文化统治机构。 “今年发布的《艺文指导纲要》毫不隐瞒地指出,‘中国的艺文是以建国精神为基础的,是为了八 一宇精神之美的展现。因此,我们必须以日本艺文为经,以原住民族固有的艺文为维,以世界艺文为精髓,以独特的艺文为目标。陈春萍说,《艺文指导纲要》的出笼是伪满洲国家文化政策最明显的体现。此后,日伪在文艺领域的统治趋于政策化、制度化。
1942年6月,伪满首都警察厅成立了文艺侦察部,不仅时刻对文艺界的活动进行侦察监视,还撰写了侦察监视报告。陈春萍说,所谓的审查不仅停留在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层面,甚至详细分析了从表到内的逐句分析。 “例如,日伪在审查梁山丁1943年发表的长诗《先锋》时表示,作者利用老人对妻子的教导来倡导民族意识和对土地的热爱。他还说,长诗象征着野狐、山鼠和豺狼,也就是说,日本掠夺了东北的宝藏。这意味着爱国爱土的东北人必须毫不犹豫地站起来驱逐日本。因此,梁山丁被立案,两次被抄家。 《拓荒者》也作为反满抗日罪存档在伪满首都警察厅。 ”
总之,日本殖民者对东北的文艺统制是为了消除东北人民的意识,实现灭亡和同化中国人民的目的。
大量日本书籍涌入伪满洲国。日伪不断向中国东北输入宣传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电影。
抗日战争中的文化武器:伪满政权在警察局设立文化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