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陈桥兵变中宋太宗的[功勋]是文人的谎言?

在宋朝的历史中,应该说宋太宗赵光义及其后代宋高宗赵构是两个最“难以理解”的历史人物。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头上有许多历史谜团。关于宋高宗赵构,我们将在下一章中特别讨论,在这里,或者首先谈谈宋太宗赵光义的“那些事情”。

赵光义,本名赵匡义,后来因为避开兄弟太祖赵匡胤而改名为光义,即位后又改名为赵炯,就像历史上许多封建皇帝死后都封有庙号一样,赵光义的庙号就是“太宗”。

我们说宋太宗头上笼罩着许多历史谜团,第一个谜团是赵光义是否参加过“陈桥兵变”?这是这次兵变的英雄吗?在这里,我们不妨称之为太宗的“功勋问题”。

众所周知,宋代的“革命”始于“陈桥兵变”。虽然和唐代的“晋阳起兵”一样,赵匡胤也依靠“枪杆里的政权”,但宋朝的政权显然比唐朝的政权容易得多,比汉朝和明朝的政权容易得多!与这些王朝开国前血流成河的惨烈征战相比,宋代的“陈桥兵变”简直就是在演戏。

正是因为政权的轻松取得,严格来说,北宋并没有为夺取江山做出巨大贡献的“开国功臣”。

但即便如此,在太宗朝以后的一些正史中,赵光义还是被描述为“陈桥兵变”的英雄,说他在整个兵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似乎没有赵光义的强烈主张和推动,“黄袍加身”的场景就不会上演。

然而,对于开国时赵光义的“功勋问题”,历史学界一直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和结论。

陈桥兵变中宋太宗的[功勋]是文人的谎言?

就像辩论的双方都有自己的观点和针锋相对的观点一样,赵光义不仅参与了陈桥驿兵变,而且是陈桥兵变集团的核心人物,是该兵变的主要策划人和组织者。例如,在反映宋代的许多历史书中,他对整个兵变的言行做出了具体而生动的描述。

据说是显德七年(公元960年)的元旦第二天,赵匡胤作为后周殿前点检的赵匡胤带领军队出征,当时为供奉官所知的赵光义也在军队里。行军途中,赵光义、赵普等人一直在公开鼓励工作,为军事变革的成功创造舆论。军队来到离开封40多英里的陈桥驿后的第二天早上,他们与所有士兵一起闯入赵匡胤的营地账户。他的兄弟赵匡胤不能说他只是把一件象征皇权的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肩膀上。

不仅如此,还有生活在宋真宗、宋仁宗时代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所写的重要文献《隆平集卷一·太宗皇帝》一文甚至说,陈桥兵变时,“市不易肆”,即士兵入城,秋无犯,完全是赵光义的功劳。据说赵匡胤被“黄袍加身”后,回到开封。进城前,赵光义拦住赵匡胤的马头,敲了敲马。他说:“这次回到开封,如果士兵们自力更生,大肆抢劫,让老百姓肝脑涂地,绝不符合应天顺人的精神!最好是诸军将领立下严守军纪的誓言,然后前进。他刚刚给哥哥上了一堂极其生动和重要的“政治课”。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赵光义真的很有见识,很有思想,也很有仁爱精神。从正史的角度来看,很明显,正是因为赵光义的“友情提醒”,赵匡胤才和士兵们约定了三章,以确保军队在秋天不会犯罪。

据说赵匡胤很欣赏弟弟,称赞赵光义很有策略。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起,他就有了百年后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的想法。

从这个角度来看,赵光义确实是宋帝国的先驱和奠基者。赵匡胤华丽转身,成功“变脸”,几乎一夜之间从后周殿前变成了大宋天子,成为了圣明仁爱的天子,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的“弟弟”赵光义和赵普的全力帮助。如果说赵匡胤是这部政治戏剧的优秀男主角,那么赵光义显然是这部政治戏剧的总策划、总导演、总剧务之一,理所当然,毫无争议。而且,他的作用显然比他哥哥赵匡胤大。

然而,相反的观点是完全相反的。他们认为陈桥兵变了。当时赵光义根本不在现场。所谓的“磕马劝诫”纯粹是假的,凭空捏造的。

据学者研究,今天已经去世的《太祖实录》有两本新旧书。旧的《实录》没有这样的情节。在新的《实录》中,赵光义不仅“敲马”,而且是陈桥兵变的主要策划人和发起人,这表明赵光义作为宋朝的草创者或“元勋”,继承太祖的王位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根据宋仁宗嘉佑出生两年(公元1057年)的宋人邵伯温,他死于高宗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在他的《闻见录》中引用王禹城的《建隆遗事》,赵光义根本没有参加陈桥兵变,他甚至没有和军队一起“出去”。当陈桥驿兵变发生时,赵光义仍然和母亲杜氏呆在开封,一家人聚在一起“过新年快乐”!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王禹城曾在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任翰林学士。后来,他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贬低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县),次年改为扬州。他曾参与过《太祖实录》的撰写,因直接书写历史事件而引起宰相的不满和诽谤,于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再次被贬出首都。@ 根据直觉判断,敢于直接书写历史事务的王禹城在《建隆遗事》中所说的“硬骨头精神”应该更真实、更可信。

对于这些内幕人士来说,宋人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容易说清楚,但元人敢说。《宋史》是元代修行的,元人袁觉在《清荣居士集·修辽金宋史搜访遗书条例》一文中说:实录中“太宗磕马”的段落,“后录增入显然是迎合”。袁菊是元代著名的学者,文章和书法都很好。她年轻时因“能写”被推荐为翰林国史学院的审查员。后来,她长期担任国史学院的同知制高级编辑和编辑。直到元年(公元1321年),她才搬到讲师那里,参与朝鲜学术记录的汇编和修复。@ 从他的简历来看,应该说袁觉是宋史研究的专家。在袁觉得,宋代很多御用史官在记事中添油加醋,无中生有,只是为了拍太宗皇帝的“马屁”。


陈桥兵变中宋太宗的[功勋]是文人的谎言?陈桥兵变中宋太宗的[功勋]是文人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