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是西汉时期汉匈奴之间的通婚事件。公元前33年,汉元帝以非常隆重的礼仪,将自请出塞的宫女王昭君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以促进两国的和谐共处和友好交流。昭君出塞后,与呼韩邪单独生了一子。不久,根据匈奴的习俗和礼仪,昭君忍辱重嫁,呼韩邪与前妻生下的儿子——新即位单于。他们又生了两个女孩,然后昭君在沙漠毡帐里抚养孩子,直到生命结束。因此,昭君出塞的故事流传下来,成为历代诗歌、戏曲、小说的一个美丽而悲伤的主题。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唐代《王昭君变文》、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由现代尚小云主演的京剧《汉明妃》,甚至现代曹禺的新历史剧《王昭君》都描述了这一点。@ 昭君出塞的故事今天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然而,昭君出塞的人们仍然感到困惑,这就是为什么她要求出塞远嫁给异国他乡。,在汉代女性眼里,出塞原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情。为了争取汉匈关系的和平,汉高祖刘邦曾计划将女儿的长公主鲁元嫁给冒顿,以便与亲戚和睦相处。吕后日夜哭着说:“妾维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汉武帝时,为了联系乌孙共击匈奴,曾将江都王刘健的女儿细君嫁给乌孙王,细君过着不习惯异族生活的歌声。可以看出,当时的女人把出塞远嫁视为不幸,除非迫不得己,否则不会去。那为什么王昭君与众不同,自请出塞远嫁异域呢?
[img]825985.jpg' />
《后汉书·南匈奴传》是昭君自愿出塞的第一个记载。他的文章说:汉元帝打算把五个宫女踢给来朝廷的匈奴首领呼韩邪。“昭君入宫几岁,看不见皇室,积怨。他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皇帝叫五个女人示意。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回,左右摇摆。帝见大惊,意欲留之,难以失信,便与匈奴同行。根据这段史料,有人认为“入宫几岁,看不见皇室,积怨”是她自愿出塞的动机。由于封建权威的原因,一个好家庭的女人被选入“掖庭”,等待“见御”。即使她得到了各种各样的青睐,她也只是皇帝手中的玩物。更何况“入宫几岁,看不见皇室”,自然不能没有抑郁和悲伤。然而,昭君并没有以消极的态度和庸俗的方式对待这种沮丧和悲伤,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和机会摆脱了这个“金笼”。@ 还有线索表明,她出塞的动机不仅限于狭隘的个人计划,还可能有其他精致的知识。尽管她深深地生活在宫中,但对汉匈关系并不完全了解。两族关系为敌为友,利益得失,在她的思想上不能没有感情和反映。当匈奴首领呼韩邪来朝汉帝要求结婚时,她挺身而出,慷慨应召,自愿扮演“和平使者”的角色,肩负着巩固和加强汉匈友好关系的重大使命。这种理解也是她出塞动机的一部分。
[img]825986.jpg' />
也有人认为,比《后汉书·南匈奴传》早300多年的《汉书·元帝》和《汉书·匈奴传》并没有记载昭君自请出塞,只记载汉元帝将昭君“赐”给呼韩邪。《后汉书·南匈奴传》中记载的昭君自愿请行和亲之说,可能是这本书的作者范烨根据民间传说写的,其可信度自然不如《汉书》。王昭君的离乡背景被选入深宫,与父母亲友隔绝是人生的一大不幸。难道她不会想到远在漠北,习俗各异的匈奴宫廷会是什么样子吗?她以为去匈奴配异族就摆脱了“牢笼”吗?所以,恐怕她没有主动请行。此外,昭君的出身和时代没有为民族团结而献身的思想基础,也不可能产生为民族团结而献身的民族精神。昭君出塞不是她个人的意志,而是皇帝的意志。
最近,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认为王昭君是一个土家族女孩。她的家乡归归香溪,这里一直是“蛮夷”杂居的地方,有许多少数民族。在王昭君身上,她的野性和坚强的性格无处不在,这在当时被封建束缚的汉族女儿来说并不容易,因为她进入宫殿后不想巧言巧语、奉承和邀请宠物、自愿和粉丝。@ 从她和番时的“靓装”请行,怕不被选中来看,她把匈奴的婚姻单独作为一件美丽的事情,而不是作为降低身份的“婚姻”。
昭君出塞的真相是什么?昭君在塞远嫁给匈奴的动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