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和外国人眼里,晚清名臣曾国藩是完全不同的脸谱。
在造反农民军眼里,他是嗜血的狼——“剃头”;曾国藩攻占太平天国首都南京(当时称天京)时,造成了早于日本侵华70年的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在整个过程中,他不仅没有制止下属的胡作非,还指示弟弟曾国权参与其中。
据史料记载,湘军进入南京后,见人就杀,见房就烧。直杀使南京血流成河,尸体涌入长江,几乎使河水不流。
清人记载:“金陵之战,伏尸百万,秦淮尽赤;哭声震动四野。”所谓伏尸百万,除了战死者,是曾国藩在城内外屠杀的平民。“皖南和江宁各有所属,城市人肉吃,或者几十英里没有耕种,村里没有炊烟。”
屠杀最保守的估计应该是50多万人,也有可能是清朝人所说的数百万伏尸。屠杀和对城市的破坏也是历史上最高的冠军。屠杀和焚烧城市后,南京甚至找不到一棵完整的树。
当太平天国繁荣时,南京最多有100万人。但到1875年光绪登基,人口还不到50万。后来,李鸿章代表两江,认为南京需要100年才能恢复。
据说曾国藩在南京的屠杀手段很残忍,当时南京的孩子晚上哭了,妈妈说“剃了头”,孩子立刻停了下来。可以看出这是一只多么可怕的“头狼”。
但在“夷人”眼里,曾国藩是另一张“温柔”的脸。
“天津教案”验证了曾国藩“窝里横”的“圈中狼”本性。
1870年6月21日,数千名人因怀疑法国天主教堂“贩卖人口、虐待婴儿”而攻击教堂。50人被杀,包括神父修女、法国和俄罗斯侨民和中国信徒,法国领事馆被烧毁。事件发生后,英国、美国、法国和其他国家联合提出抗议,并派遣军舰和士兵到城市。朝廷派直隶总督曾国藩到天津办理天津教学计划。
[img]826014.jpg' />
天津人认为曾帅会像平“长毛之乱”一样痛击“夷狄”、让中国人骄傲。然而,曾国藩到达天津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赔偿“易迪”损失46万两银,并派使团到法国道歉。此外,根据法国发布的“杀人名单”,“但冀和局很快就成功了,不管是否有情罪”,不管情节的严重程度如何,他们都会杀害自己的“刁民”。
曾国藩办案结果,让人大失所望,曾的名声一落千丈。
有些人认为这是曾国藩的外交错误。但我认为这是“圈中狼”的必然表现。然而,人们以前还没有看到他的真面目——曾国藩一生都在练习“中原王道”、实际上是“中原狼道”四字的基本原则:内外残忍。
除了实践,曾国藩还为“中原王道”做出了“理论贡献”。曾国藩在晚清行将就木时刻给出了“救国之道”。人们认为,治理世界的方法在于如何利用孔孟的“王道”(指儒家的三纲五常)和法家的“霸道”(指法家的刑狱杀罚一套暴力镇压工具)。提出盛世用“王道”,乱世用“霸道”,平时互相参与。由此可见,所谓“救国之道”还没有脱离荀子思想——“儒法两家统治思想结合”的范畴。
曾国藩在镇压内部“羊群”起义时,喜欢大开杀戒,甚至达到滥杀的地步。出于对“乱世重典”的信仰。在对外关系上,曾国藩主张凡事都要用“孔孟之道”来处理,认为“夷务难以处理,但孔子的忠诚和尊重只不过是四个字”。显然,这也是一场老调重弹,无非是儒家“怀柔远人”的春秋梦。
正如王阳明的“心理学”无法阻止明朝的倒退一样,曾国藩的“王道”也无法挽救清朝的灭亡。所有不能跳出儒家圈子的理论都不能使中国发生质的变化。19世纪末,中外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中原王道已经走到了尽头。
首先是旁观者清。在《世界国尽》一书中,日本学者尖锐分析了“中国仁义五常”无法“再造辉煌”的内因。
“自陶虞时代以来,清朝的历史已经有4000年了。过去,它以重视仁义五常、人情诚实而闻名。然而,由于拒绝引进现代文明,风俗习惯逐渐下降,道德和智慧逐渐下降,他们仍然像井底的青蛙,认为自己比其他国家更好。真可悲。”
@ 是这座山上的人,也从“儒家王道”中吸取了教训。曾国藩同乡维新派领袖谭嗣同指出,中华文明的衰落根本在于教义。“如果丈夫想改变法律,他必须先改变教育。”。
虽然这位年轻的维新领袖“出师未捷先死”,清国既没有“变法”也没有“变教”,但很快就灭亡了,证明“仁道不人”“王道不王”的“教”无疑是一条通往坟墓的道路。
清末历史解密:为什么曾国藩的[王道]救不了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