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记载:哥舒翰平平与安禄山、安思顺兄弟有些不满,彼此看不顺眼,唐玄宗经常从中调和,希望他们能像兄弟一样相处。
天宝十一年的冬天,安禄山、哥舒翰、安思顺正好在长安,唐玄宗就让将军高力士出面,设宴款待他们。
据《新唐书·哥舒翰传》记载,这顿饭位于城东,更具体的位置没有详细说明。宴会由高力士主持,实际上代表了唐玄宗。玄宗皇帝没有站出来,但他特意下令,做了一道名为“热洛河”的菜,送给他们。
参加宴会的四个人可以说是大唐朝廷中最有权势的人物。其中,安禄山实力最强,包括范阳、平卢、河东、东平郡王。
相比之下,安思顺和哥舒翰的地位稍差。哥舒翰曾经是安思顺的副手。6年11月,唐玄宗在华清宫召见哥舒翰,非常欣赏他。他被任命为西平太守和陇右节度副使。同时,他任命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为河西节度使,领导武威县。天宝九年,朔方军乱,安思顺代掌朔方节度使一职。
天宝11年,李林甫辞去朔方节度使的职务,推荐安思顺代替自己,于是安思顺正式改为朔方。前后,哥舒翰为陇右节度使开了一家三司。
唐朝自成立以来,一直有使用藏将的传统,如阿斯那社尔、契碧何力等。但他们只是冲锋陷阵的战将,不是领导一方的帅才。
[img]825166.jpg' />
唐玄宗时代,这一传统被打破,开始重用将军。李林甫是向唐玄宗提出这个建议的人。开元年间,薛讷、张说、萧蒿等人入朝为相。这些人在当地做过节度使,以策略积边功,入朝后,严重挑战李林甫的权威。为了与他们竞争,巩固自己的权力,李林甫建议唐玄宗使用将军。他认为,以文官为指挥官,不能在战场上领先,这也是边境患者无法消除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玄宗听从李林甫的建议,提拔安思顺为节度使者,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为将军。《谭宾录》总结了这些将军的特点,即安禄山有功,哥舒翰有勇,安思顺能军,高仙芝善战。
后来的历史证明,李林甫倡议的这种转变是灾难性的。
天宝十一年,世界和平已久。这时,唐玄宗年纪大了,家、国、世似乎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舒适的心膨胀到了极致。唯一让他不放心的是那些手里拿着重兵的将军。一有合适的机会,他就让三个人坐在一起调解矛盾。
这是一个与国家安全有关的宴会。不知道唐玄宗为什么不亲自招待三个人。也许这是一个煞费苦心的设计——如果唐玄宗亲自出马,三个人必然会尊重他们。每个人都坐在一起,说一些不咸不淡的场景。宴会以一种体面的方式结束,但根本没有效果。
由高力士站出来,不仅是为了让三个大臣放松,我们一起说心里话,让之前的差距破裂,还可以观察到,对皇帝的痛苦,三个人的态度。
回到宴会上。
高力士代表唐玄宗邀请安禄山、安思顺和哥舒翰坐在一起。当然,这不是为了品尝美味的食物。他想说服他们放弃过去的不满,像兄弟一样和好,为皇帝效力。宴会中间,安禄山第一次回应,对哥舒翰说:“我父亲是胡人,我母亲是突厥人;你父亲是突厥人,我母亲是胡人。说到这里,我们的家庭是一样的。我们怎么能不爱对方呢?”
哥舒翰点点头说:“俗话说:‘狐狸在洞里嚎叫,不祥’,狐狸忘了自己是从哪里爬出来的。既然安哥这么爱我,我自然要坦诚相见。”
“狐”、“胡”同音,安禄山不是傻瓜,自然听懂了哥舒翰的骂人话,忍不住勃然大怒,骂道:“大胆的突厥!”
如果哥舒翰不吃这一套,他会马上骂回去。高力士急忙看着他,不让他大惊小怪。哥舒翰不买别人的账,但他不敢听高力士的话。今天的晚餐是高力士代表皇帝安排的。
话不投机,再坐下也没意思。哥舒翰推开酒杯说他喝醉了,离开了座位。在这里,高力士的调整失败了,唐玄宗的愿望没有实现,但三个人之间的怨恨比过去更深。
解密:盛唐最重要的宴会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