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看到的医生都叫“张医生”、“李医生”什么的,如果医生有领导职位,我们会叫刘院长,王主任,那些在某个领域非常有名或有一些独特的技能,人们会在他们的姓后面加一针,一次,一把刀,描述疾病,如赵圣手,钱神医生。
古代和现在一样,医生的名字多种多样,包括官职、地名、药名和医术。
在古代,医生被称为官方职位,不是这个人在医院工作,而是这个人在政府工作。在过去,儒家思想和医学并没有分开,也就是说,许多知识分子,包括文学家和哲学家,更了解药学和医学,这些科举考试的人大多在政府工作。他们在业余时间救死扶伤,治病治病,与今天的医生没有什么不同,所以我们称他们为官方职位。
汉代名医淳于意以创作中医病志“诊籍”而闻名。因为他曾经是齐国粮仓主管的“太仓长”,所以世人称他为“仓公”。司马迁就是这样称呼他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讲述了他和扁鹊的故事;唐代医生王冰在12年内补充、整理和注释了24卷《素问》。因为他做过太仆令,人们称他为“王太仆”。;宋代许叔微是中医伤寒学派的代表人物,少年苦攻医学,颇有成就。他写的《伤寒九十论》、《普济能事方》广为流传,因为他是吉贤院的学士,所以有“徐学士”的别称;还有《南阳活人书》的作者朱肱,当时很有名。因为宋徽宗被授予“奉议郎医学博士”,病人都称他为“朱奉议”。
[img]825660.jpg' />
古代除了以官职称叫医生外,还有以地名叫医生的。历史上载有《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在医界以“张长沙”为呼之,因为他曾向长沙太守举孝廉官;弟子遍布世界的金元四大名医之一刘,因阐发火热病机而成为河间学派的开山。大家都叫他“刘河间”。;元代医生朱振亨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中医阴阳学派的鼻祖,因他常住浙江义乌丹溪行医,于是有了“朱丹溪”或“丹溪翁”的美誉;明代著名医生王机,祖居安徽祁门的石山,被称为“王石山”。
与药名相称的,现在已经不多见了,但在古代却有很多这样的名字。刘寄奴、君子、何首乌等,都是人名。上面提到的刘,有一个弟子“穆大黄”,他善于治疗火热,巧用中药大黄得名;明代医生张景岳擅长温补,擅长中药熟地。在他创作的29个“新方八阵”中,仅熟地就占了22个,所以当时被称为“张熟地”。;张锡纯,清代医生,试图用现代药理学探讨中药石膏的生用和煅烧机制,被医林称为“张石膏”;中华民国初年,北京著名中医陆仲安善于用中药黄芪治疗疑难疾病。胡适所谓的“糖尿病”是他用大剂量的黄芪、党参、山药、黄精、石斛治愈的。每个人都称他为“陆黄芪”。
也有很多人因为医术高超而被人们用溢美之词尊称。“医圣”张仲景、“外科圣手”华佗、“药王”孙思邈都是当之无愧的;宋代“儿科圣手”钱乙、清代“外治之宗”吴尚贤也名副其实;还有元代医生“刘三点”刘岳,他们指的是三点后脉洞的病源,明代医生李玉被称为“神针”,他们都以高超的医术而闻名。如果李玉的功夫不叫“神针”,还有“神针”吗?
解密古代医生的各种名称:官方地名和药名都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