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在宴会上的表现显示了他心胸狭窄的一面。他首先挑衅了安禄山的话。宴会结束时,他的主要责任就在他身上。相对而言,安禄山在宴会上的表现最好。他显示,哥舒翰与自己有着相似的背景,想要更接近他。不管他是否在心里,至少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合作的态度。
很多时候,实力雄厚的一方更容易豁达。也许狡猾的安禄山早就看到哥舒翰不是他的对手,不愿意和他一起学习。
高力士回去后,一定要仔细告诉唐玄宗宴会的情况。虽然场面不是很好看,但唐玄宗应该对宴会的结果感到满意——最强大的安禄山,最令人放心的安禄山,但他最能体验到皇帝的痛苦。
幻想很快就破灭了。三年后,天宝14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反叛。六天后,唐玄宗在华清宫听到了这个惊天动地的消息。六天后,唐玄宗回到皇宫,命令杀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宗,并将妻子荣义公主自杀。
安思顺早就意识到安禄山想谋反。在叛乱发生之前,他进入朝廷,向唐玄宗发挥作用。安禄山起事后,唐玄宗虽然对安思顺有疑问,但并没有向他降罪。他被任命为家庭部门的尚书。他的弟弟安元贞是太仆卿,解除了他们的兵权,把他们放在自己身边。安思顺的职位被郭子仪取代。
[img]825199.jpg' />
与此同时,唐玄宗紧急召见哥舒翰,拜他为王子先锋兵马元帅,率领20万军队守卫潼关,迎战安禄山叛军。晚年,哥舒翰养尊处优,嗜酒,患风痹。他以为自己不是安禄山的对手,不想带兵,称皇帝为病。唐玄宗此时找不到更合适的候选人,仍然任命他为兵马元帅。
哥舒翰重兵掌握,国家安全联系在一起,但他在潼关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根除异己,巩固和加强自己的地位。哥舒翰既讨厌安禄山,又看不起安思顺。现在这是一个根除异己的好机会。他的方法也很卑鄙:让人们扮成安禄山的信使,把信寄给安思顺。哥舒翰让守关官兵中途截下信件,借此机会疏散安思顺的七项罪行。
这时,无论哥舒翰说的是真是假,唐玄宗都不敢违背他,所以他把安思顺和弟弟送死了。哥舒翰不满意,想借此机会铲除杨国忠,杀死杨国忠的心腹。相比之下,哥舒翰的危害并不比叛逆的安禄山差多少。大楼将倾倒。番茄将军首先想到的是他们的权力和利益。唐玄宗重用了这样一群臣子。他应该倒霉,失去江山美女。
在潼关,哥舒翰最初的计划是不坚持,先挫伤叛军的精神,等待四方王师。唐玄宗急于平叛,听了杨国忠的话,派使者催促哥舒翰出关,尽快收复失地。哥舒翰受不了了。到德元年(756)6月,他率军“哭出关”。结果一战大败,20万军队被安禄山部将崔乾佑打败,丢了盔甲。
哥舒翰逃回潼关,被部将火拔归仁骗出关,送到安禄山。于是一对敌人又见面了,但是他们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是自封的大燕国雄武皇帝,一个是败军之将。
[img]825200.jpg' />
老朋友见面时,肥胖的安禄山当然要嘲笑哥舒翰几句话:“过去,你总是看不起我,怎么样,你今天还能说什么?”
此时,哥舒翰还有最后一个机会保持他的尊严,像英雄一样慷慨地死去。但他放弃了,没有任何挣扎和犹豫,他称安禄山为“陛下”。
安禄山对哥舒翰仍然很慷慨。他被任命为首相。毕竟,他们曾经是同样的对手。安禄山对火拔归仁不那么礼貌,说他“忘主背义”,推出杀人。
此时,安禄山对哥舒翰的宽容有着明显的俯视意义。这种俯视态度一直持续到安禄山死亡。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最终杀死了哥舒翰。
想象一下,如果唐玄宗的热洛河能让安禄山、哥舒翰等人和好,让安禄山收起谋逆之心,避免后来安史之乱,大唐的命运大概会和中国的历史不一样。
宴会上,几员蕃将,一个阉奴,对后人的历史影响如此之大,真让人气闷。
叛军抵达潼关 舒翰临阵投敌华丽帝国,瞬间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