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将八旗描述为“山上隐藏着虎豹”,但不知不觉中,这是满族统治者处理政治问题和民族关系日益成熟的表现。至于现在,人们认为八旗进入海关后的作用越来越弱,事实上,这是清朝法院制造的错觉,是他们故意想要达到的效果。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继蒙元之后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又一个统一的中央王朝。然而,它在中国的统治时间比蒙古建立的元朝长得多,持续了近300年。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它是独一无二的。
清军进入海关时,士兵只有20多万,最多有数百万家庭和奴隶。进入汉族的海洋后,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平息汉族等民族和各种政治势力的抵抗,建立对全国持久稳定的统治。许多西方学者认为,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谜,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谜,是历史学家感兴趣并希望解决的一个历史谜。但在中国人甚至中国学者看来,把这种现象渲染成“历史之谜”有点过分和惊讶。事实似乎很清楚,清朝能在世界上坐上几百年的是他们的“汉化”。“汉化”使他们继承了汉、唐、宋、明等中国传统王朝的一整套统治制度,这是他们维护数百年统治的基础。
[img]825814[/img]
事实上,老一辈历史学家早就指出,清朝的统治特征是遵循明朝而不同于明朝。正是这些不同于明朝的特征导致了清朝统治的成功,其中最关键的是八旗制度。清朝皇帝一再强调“八旗是我们朝代的基础”,并强调这一制度对他们统治的重要性。
本来,没有强大的“根本”,任何政权都不可能长期稳坐天下。这是常识。而八旗制度与清朝统治共存几百年,正是满洲统治者从未被完全“汉化”的证明。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清史学界还没有充分重视这一点。最突出的一个例子是,在这个耗资巨大的国家清史项目中,它并没有为“八旗制度”留下一席之地。在数十个专述章制度的“志向”中,它没有被列为“八旗志”。
八旗强队:“打江山”的基础
从努尔哈赤自力更生、建立大金国的1616年(明万历44年)开始,到1644年入关占领北京,只有28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个以狩猎为主的滨水山野女真部落,完成了统一部落、开国奠基、攻占辽沈、建立清朝、定都北京等一系列功业。对此,深思熟虑的人其实并不多,一般来说,就提到了女真(后来满洲)人的勇敢善战。众所周知,勇敢善战的北方民族,在山林草原上呼啸驰骋,并不是满洲人开始的。为什么只有少数能登上历史舞台中心,表演一部强大而生动的活剧?这不仅需要一个英雄的外表,还需要组织。就像金代女真不仅有严阿骨打,还有“猛安谋克”制度一样,后来的努尔哈赤不仅靠骑射技巧,还靠八旗后来成为清代制度的组织。
八旗之初,从牛录额真开始。牛录是满语(niru),本义为“大箭”,派生义为由大箭持有人自愿组合的十人围猎群。明朝万历二十九年(辛丑年,公元1601年)前后,努尔哈赤首次对牛记组织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和重建。参照女真人猛安的约束,他真正控制了每300人的牛记录。改编后的牛记录分别属于黄、白、红、蓝四旗,以纯色为区分。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年,1615年),努尔哈赤再次改造了牛录组织,完善了牛录-甲喇-固山的制度。并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黄、白、蓝三色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合八旗。八旗从此建立,即满洲八旗的起源。
八固山(八旗)是牛记组织的扩大,也继承了牛记组织的特点。一是兵民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两事,不偏废”;二是军政一体化,有事抽调,无事归旗,“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战斗中没有粮食工资和军器的操作,所有的士兵都可以自带,这也是八旗强队行军勇敢快速战斗的原因之一。
皇太极即位后,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被添加到八旗满洲以外。从那时起,八旗分为满洲、蒙古和汉军。从那时起,擅长突骑野战的八旗蒙古成为满洲人的得力助手,而擅长操作火炮等重型武器的汉军八旗的加入,对只轻骑兵、轻火器的满洲人也有很大的帮助。但八旗仍然是八旗,权力总是集中在满洲贝勒手中,永远不会落在后面。
1644年入关时,八旗强队在对农民军和明朝残存势力的战争中一当十,这是八旗武力最精锐、最强大的时期。
入关后的“巩固基础”
清朝定都北京后,面临着崭新、极其复杂、极其险峻的局面。在民族矛盾如此尖锐的情况下,除了从关外带来的八旗强队,他们还能依靠谁?由明军降兵降将编成的绿营,虽然人数是八旗的几倍,他们又怎么敢依靠呢?他们正在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如何依靠它来维持清朝在如此广阔和复杂的领土上的统治。因此,八旗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目的当然是加强八旗的军事职能。
[img]825815.jpg' />
变革的第一步是制定旗薪政策,使八旗官兵向职业军人转变。这是入关后八旗制度最深刻的变化。
入关后,八旗官兵致力于战争。虽然清廷在入关前也按照旧制度为他们分配了“份地”,但他们不可能继续遵循入关前“兵农不分”的传统,利用土地进行生产。随着八旗“份地”的大量丧失和转手,越来越多的八旗兵丁失去了从土地上获得收入的经济来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八旗兵丁能够全力以赴地参与征服战争,清廷甫一入关,就制定了旗薪政策。八旗兵丁的收入主要是月薪和年米,根据兵种的不同而有等级。此外,还有年米,每年24斛。这就是清代所谓“铁杆庄稼老米树”的由来,所谓“铁杆庄稼”,就是这种收入的稳定性。清廷对八旗兵丁的一切都采取了“包下来”的方式,用官费为他们盖房子,凡遇红白喜事均由官赏银,迁徙时由官给一切费用。另一个重大变化是建立八旗驻防制度。
八旗兵:清朝打江山坐江山唯一的支柱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