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蒋百里在《国防论》的扉页上写道:“千言万语,只告诉你一句话,‘中国有办法!’这句话后来成为激励中国士兵抗日战争的座右铭。
今年是卢沟桥抗日战争75周年。在抗日战争中失去的无数爱国将领中,有一个也值得我们回忆和尊重。他是蒋百里,被尊为军事领袖。
他曾担任当时中国最高军事学院保定军官学校校长。然而,他不想参加军阀混战和派系内战,而是致力于研究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验,研究战后各国国防建设、军事建设和军事生产的新形势,并对中国国防建设进行了深思远虑的讨论。“九一八”事件和“一二八”事件发生后,他认为中日之间的决战是必然的,应该尽快做好准备。前后,他写了《孙子新释》、《孙子浅说》、国民军事常识、《国防经济学基本原则的历史解释》、《中国五十年军事变迁史》、《世界军事新趋势》、《政策与战略》、《总动员纲领》提出了许多深刻而独特的见解,为建设现代国防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导师”地位。
他认为,武力是综合国力在军事上的体现,主要包括人(人力资源、人口素质)三个要素、物质(生产能力、经济实力)和组织(政府、军队、社会组织健全有效)要想加强武力,必须以加强综合国力为基础。要加强国力,必须从人、物、组织三个方面同时进行。根据当时的情况,他认为,一旦中日战争爆发,沿海地区、长江下游和平汉路以东地区可能被敌人占领,因此经济建设、工业布局、交通等,重点发展内陆和西部地区,平汉路、长沙、衡阳以西地区的抗日战争基地。所有这些观点都表明了他的远见。
[img]823521[/img]
1937年初,蒋百里收集出版了自己的军事论,书名叫《国防论》。这本书的内容不是专门针对抗日战争的,但他预计抗日战争即将到来。他在扉页上特别加了这样一句启发性的话:“千言万语,只告诉你一句话:中国有办法!“这句话说出了他出版这本书的良好意图。原来,他想用这本书唤起中国人民对国防问题的关注,消除沮丧和沮丧,树立自救的志向。这里可见他的爱国忧国之心。
卢沟桥事件爆发后,日军长驱直入,战争形势对中国非常不利,许多人对战争的未来感到困惑。他在《抗日战争的基本概念》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今天退出上海,但我们有信心胜利;我们今天退出南京,我们也认为这是胜利。这种说法既不抽象也不空洞。我有正式的科学依据。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是农业国家,而不是工业国家。后者的所有国力都集中在几点上。一个纽约可以抵达半个美国,一个大阪可以抵达半个日本。中国是农业国家,国力中心,不在都会。日本占领了上海和南京,但只占领了几所新房子,对中国的抵抗力没有影响。他断言,抗日战争是我国生存和自由意志的表现。日本不可能用它的飞机大炮屈服我国的意志,也没有历史常识。
谈到日本作战策略,他也有极其精辟的讨论。他说:“我们对敌人胜利的唯一方法就是事事相反。彼利快战,我持之以久,使其疲惫不堪;彼此的武力中心在一线,而我们的同伴则把它放在二线,使它暂时强大而无用。“谢谢我们的祖先。中国有土地大学和人民有两个优越的条件。如果我们不战斗,我们就不能用拖延的哲学把战争拖到东西方战争的合流中(他预测世界大战会爆发)。我们变弱变强,然后拖垮敌人。“中国国防空虚落后,武器落后,只鼓励农村抵抗,进行广阔散漫的游击战,是补救的唯一途径。“从后来的战争进程来看,他的观点在中国最高当局制定抗日战争战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8年武汉战争期间,他多次发表文章和演讲,建议即使武汉和广州陷入困境,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中国的抗日战争将继续下去,但日本承担了更沉重的负担。在《日本人-外国人的研究》一文中,他对日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化、大和魂、武士道、拓展野心等世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独特的分析,从多年的观察和独特的角度。他的结论是:“想象力很强的日本民族,”“要以有限的能力满足无限的欲望”,必然是“自造国难”,是一场悲剧。他在这篇文章中@ 用一句话大声喊:“胜败就是不跟他说话!“这句斩钉截铁的话,喊出了中华民族抗战到底、誓死不屈的精神!
1938年8月至9月,抗日战争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战略阶段。蒋介石打算让蒋百里担任陆军大学校长,培训抗日战争高级军官。蒋介石本人曾担任校长一职,此时交由蒋百里担任,显示了他对蒋百里的信任和依赖。蒋百里一再谦辞,最后蒋介石不得不委他为校长,主持一切。不久,武汉陷落,陆大迁往贵州。这时他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在迁移的路上还利用行军休息时间给学生讲课。11月4日到达广西宜山县时,他的心脏病突发。一代人才早逝,享年57岁,未能看到他预料到的“东西战争合流”,中国必胜,日本必败。
《国防论》蒋百里:中国有办法赢得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