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军本想划东北进入日本版图,后来因形势迫转而支持“伪满”
1931年4月,日本陆军参谋总部制定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支持亲日政权;第二步是建立“脱离中国”的“独立国家”,即支持傀儡政权;第三步是吞并东北,使其成为日本领土。军方部门至少需要一年的准备时间来预测这一策略。然而,关东军的计划比军队更加积极和激进,因此“九一八事变”突然爆发。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等关东军主导人物主张将东北直接划入日本地图。
然而,由于中国诉诸国家联合会,日本政府曾经制定了不扩大战争结束的指示,军方在事件发生初期对向东北派遣援军采取了负面态度。关东军不得不调整战略,听取参谋部建川美次的主张,将目标转变为“消灭现有东北政权,建立以宣统帝为主的政权,接受日本的支持。”①
在随后的会议上,建川将建议具体化:一是将军事行动控制在哈尔滨以南;二是出兵吉林、桃南;@ 或者通过支持溥仪,控制东北。历史上,桃南以南的南满是日本势力的范围,桃南以北的北满是苏联势力。为了避免刺激苏联,导致日苏冲突,建川建议将军事行动控制在南满。支持东北民众“自治”、以“独立”为名,可以避免公开破坏《九国公约》,使日本避免破坏中国领土完整的恶名。②经权衡,日军决定采取建川美次的建议。
随后,日本制定了以溥仪为“元首”、建立“新政权”、“东北四省、蒙古领土”的满蒙问题解决方案;这种“新政权”“日本帝国掌握国防和外交”,“交通和通信的主要部分”也应该由日本管理。这样,日本就“避名取实”,实际上控制了东北。③伪满洲国于1932年3月宣布“建国”。
[img]823566[/img]
日本战后反思,认为支持伪满退出国联是不明智的
伪满洲国曾通知日、美国、英国、苏联、法国、德国等17个国家,宣布成立过程、外交政策等。各国当然不承认日本支持伪满,破坏华盛顿制度,违反九国公约和门户开放政策。国联特别大会42票赞成,1票反对要求日军撤退到满铁附属地,并承认中国对满洲统治权的决议。这一决议要求将东北移交给国际共同管理,而不是恢复原状,但日本仍反对。
3月28日,日本宣布退出国家联合会。日本在通知中表示,国家联合会“得出结论,日本军队在9月18日及之后的行动不是出于自卫权的动员。。。另一方蔑视“满洲国”的真相,否认日本承认“满洲国”的立场,因此日本“帝国政府现在相信今天没有与国家合作的余地”。④
日本外务省在20世纪50年代反思了日本支持“满洲国”并退出国家联合会的行为。外务省认为,“不能说日本除了武力进出政策之外没有其他生活方式。事实上,没有这样的判断依据。。。应该说,日本在中国各地,包括满洲,在与英国和美国竞争的同时,也有充分的可能和平地进出经济。”⑤
退一步,“从当时中国的特殊情况来看,即使在一定程度上很难阻止武力行动,也不会利用这一趋势发展到让满洲国独立,然后退出国际联盟,结果一无所获。“退出国际联盟已经成为日本、美国和英国决裂的起点。如果当时有42票一票的情况,就要尽量留在国际联盟这样积极宽广的视野。应该说,洁癖的想法在现实政治中是最不可取的。”
战后日本的这种反思,实在是发人深省。
注释:
①③1980年,吉林人民出版社第84年,江念东等:《伪满洲国史》、85页;②黄自进:《九一八事变时期日中政治动员与军事作战》、《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26期;④1958年,国际关系学院编制了《现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料(1933-1939)》,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65、166页;⑤⑥翟新: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62年,《战后日本的外观》、263页
解密:战后日本政府如何反思和支持[伪满]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