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曾祖父、叔叔、兄弟等老人赤心向大国。今天的食物来了,吐火罗、安国、石国、拔汗的国家都是食物。大臣的国内图书馆、珍宝和部落人民被征税。伏望天恩惩罚大食,使大臣免税。大臣们要等很久才能守住大国西门。伏乞来了,大臣们的愿望也来了。”
这是公元8世纪中叶发出的一封乞丐信,写信人是俱蜜国王那罗延,写信人是唐朝皇帝李隆基,也就是唐玄宗。俱蜜国大概位于今天的塔吉克斯坦。开元年间(713~741年),为唐玄宗献上了美丽的“胡旋女”,是唐朝在中亚的一个国家。
这封信的中文词虽然有点差,但意思很清楚:现在大食(阿拉伯帝国)来打我们,吐火罗(今阿富汗地区)、河中的所有国家(今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都被迫屈服,我们的国库都被搜索干净了。食物必须对我们征收重税,并要求中国教训他们!
——唐代丝绸之路经营得失
“一路三带” 摇摇欲坠
回到本文开头的乞求信。
大食(阿拉伯帝国)建于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经过大约100年的持续扩张,它首先摧毁了萨珊波斯,然后前锋直接指向中亚。他们从南到北征服了吐火罗地区,然后征服了苏特人的故乡昭武九国。
[img]823600[/img]
苏特人是一个练习东伊朗语的白人。秦汉时期,他曾住在河西走廊(今甘肃),然后西迁中亚。他们是一个陆地商业国家。如果把唐帝国比作一个人,那么广阔的土地就是它的四肢躯干,丝绸之路就是它的血管,而苏特人就像血管中的血液。他们将营养和精气运送到唐帝国的所有“器官”。
与历史上任何一个中亚征服者不同,阿拉伯人实行政治教育一体化制度。伊斯兰教不仅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动员制度。无论他们的力量去哪里,他们都对非穆斯林征收了重税。苏特人是典型的商业民族,出于逃避高税收的自然倾向,不得不屈服于伊斯兰教体系。然而,苏特人传统上是虔诚的琐罗亚亚亚和佛教徒。这种精神与物质的激烈二元冲突,促使他们改变了唐朝与突厥帝国战争时通常采取的观望态度,并一致支持唐朝。
苏特人希望唐朝能派兵赶走阿拉伯军队,唐朝统治者在宗教和种族上都非常宽容。如果唐朝胜利,苏特人的经济特权、种族独立和宗教自由将得到重新保障。最重要的是,一旦中亚国家完全被阿拉伯人占领,苏特人将不可避免地失去对丝绸之路贸易的长期垄断地位。
在频繁收到中亚乞丐信的同时,唐朝西北驻军发现,吐蕃人和阿拉伯人经常联合作战。吐蕃不断攻击安西四镇和河黄谷地,并将公主嫁给小勃律国王(今克什米尔西北),与之结盟,使唐朝西北地区的20多个小国“都是吐蕃制造的,没有贡献”。大唐在亚洲腹地的霸权受到两个强大对手的挑战——吐蕃希望夺取吐火罗和安西四镇,然后向东走;大食试图将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伊斯兰化,保卫波斯高原,控制东西商道,夺取苏特人手中丝绸、茶叶等大宗商品的定价权。
天宝初年,在吐蕃和大食的双重冲击下,唐代以文治武功苦心打造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朝贡带、安全带”早已摇摇欲坠。
康国(撒马尔罕)也写过类似于向大唐求助信的国家、安国(布哈拉)、石国(塔什干)、吐火罗(阿富汗)等。这些寻求帮助的信是一个关键的警告:阿拉伯帝国正逐渐接近中亚大唐的力量,中国人民经营丝绸之路多年,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此时的唐帝国,正值天宝年间(742~756年)。曾经相当勤奋的最高领导人李隆基开始倦政,开元盛世的雄姿暗暗消磨殆尽。
唐帝国之能拥有巨大的财富、声誉和威慑力,占领东方,使四夷俯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是丝绸之路上崛起的王朝。胡汉混血关陇军事集团创业者李渊、李世民父子。该集团的第一代是南北朝时期的西魏(535~556年)。根据丝绸之路的起点,西魏获得了足够的财富、兵力、人才、武器和先进战术,曾经主宰了中国北方。此后,关陇军事集团孕育了北周、隋唐三个朝代的帝族,他们在五乱华的最后,不断努力,最终重新统一了中国。
唐玄宗初期,中原王朝的领土前所未有、广阔、稳定:先后摧毁东西突厥,秦汉以来北方最大的边境问题一扫而光;打破吐谷浑(原控青海、甘肃),保持河南道(四川、青海至西域通道)畅通;与吐蕃战时和天宝年间基本保持战略优势;将高昌国(今吐鲁番)县化,牢牢控制丝绸之路南北枢纽;位于安西、北庭,分为南北疆;有龟兹、雁栖、于和、疏勒四个军镇,驻扎着2.4万名唐军精英,守卫丝绸之路要道,震慑突厥、吐火罗、苏特等部门。
在繁荣时期,大唐在西部地区的势力范围远达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这是前所未有的(13~14世纪,中亚是蒙古帝国察合台的汗国领土,但不属于中原的元朝)。
综上所述,经营百年、贯穿中(原)西(域)的丝绸之路,无疑是大唐帝国的心脏之路。现在远方敢犯是可以忍受的。谁受不了?!
唐玄宗天宝年间后期,唐朝内政逐渐恶化。李隆基沉迷于杨玉环的丰满和温柔。李林甫和杨国忠先后控制了政府;政府军事制度被破坏,职业军队取代了自由农民军人,中央军队的数量和质量严重不足;节奏逐渐恶化了制度,失去了控制。藩镇分离了初步线索。边境军队依附于边境将军,边境将军拥有军队、政府、财政和人民的绝对控制权。
[img]823601[/img]
更大的问题是,边境将以战争和攻击为晋升方式,在边境地区流行无意义的杀戮和掠夺,严重影响了唐朝与边境民族的关系。河北省各镇聚集了大量掠夺和迁移的少数民族,形成了一边倒的“胡华”。至于代表中央政府权力的丞相,以及代表藩镇势力的边将关系的恶化,比如杨国忠和安禄山,只是点燃战争之火的小引线。
尽管如此,面对外国强敌的悍然挑战,大唐仍决心一战。不久,安西都护府被命令出兵。
唐初派驻西域驻军不多,无法有效控制西域国家,一度难以对抗突厥。当时(7世纪中后期至8世纪初),武则天下令安西都护府常驻兵力2.4万人。此后,安西都护府作为唐代中亚桥头堡、丝绸之路的保护者,与突厥、突骑施、吐蕃、大食等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较量。唐代所有武装力量中,安西兵战斗力最强,战斗意识最强,也是最专业的一支。
天宝六年(747年),高仙芝率领安西兵1万人,国兵1万人,穿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突破吐蕃要塞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部)。他们再次穿越雪山和冰川,神兵像天降一样出现在与吐蕃串通的小勃律国家,迅速打破它,俘获了小勃律国王和吐蕃公主。唐军精英震惊中亚,让吐蕃和大食大吃一惊。
高仙芝指挥的这场高海拔战役,打得真的很开心。然而,这场战役的快速胜利也让高仙芝感到骄傲和自信。作为唐代安西兵的教练,他不应该忘记司马法中的建议(先秦时期的军事名称比孙子兵法更古老):“虽然国家很大,但好战会死;虽然世界是平坦的,但忘记战争将是危险的。”
过度膨胀的人,往往会迎来意想不到的悲惨命运。
大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的竞争:大国天威依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