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了老北京城墙,令人惊讶的是,他清楚地写道,它被涂成了白色。
元大多数城墙东西7400米,南北6650米,周长28.6公里,高约10-12米,完全由夯土制成,外面没有城市砖,采用宋代城市法,即在墙上设置永定木,然后加水平木,然后加土夯实。
由于北京夏季多雨,土城墙容易被雨水冲刷浸泡,导致倒塌。因此,在建城之初,有人建议用砖石覆盖,但由于财力不足而放弃。后元廷专门派遣军队收割芦苇和编织芦苇席。每年夏天,它都会用芦苇席覆盖城墙,这就是所谓的“芦苇城”。民间俗称“雨衣披城”。后来,由于害怕起义,人们放火焚烧芦苇席,“芦苇城”的举动终止,改为临时征集民夫修复,每堵墙都松了,塌了。
元城墙自建成以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雨水侵蚀,剩下的很少。目前只有西北遗址,共12公里,只有2.7-7米高,是植被所依据。
可以看出,即使这种土墙涂成白色,在雨中也会被冲走,中原地区从来没有粉刷城墙的习惯。由于白色的丧失,老北京唯一的彩色城墙是紫禁城,使用红色。
[img]824482[/img]
马可·波罗看错了吗??
事实上,在著名的马可波罗传记中,类似的错误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例如,他说“整个城市都是方形的,就像一块棋盘”,但事实上,元大多是矩形的;他说“墙底宽十步,越向上越窄,到墙顶,宽三步”,显然不准确;他说宫殿装饰着士兵的图形和战争的图片,很难找到证据;他甚至说宫殿的窗户使用了玻璃,更是有些不可思议。
最奇怪的是马可波罗对卢沟桥的描述,说它有24个拱门,但卢沟桥只有11个拱门,也说它的桥墩用石狮装饰,但只要去过卢沟桥的人知道,桥墩上没有石狮,只有石狮刻在柱子上,马可波罗还说桥面上有雕刻的石头,这不符合事实。这些奇怪的细节让人怀疑马可·波罗是否真的去过卢沟桥。曾经有人认为马可·波罗说的是另一座桥,而不是今天的卢沟桥,可以根据他的旅行记录找到,但没有发现新的古桥遗迹。可见他说北京元城墙是白色的,恐怕不靠谱。
马可·波罗声称在中国生活了17年,并在扬州“管理”了3年。然而,在他的游记中,中国的地名大多是突厥语音译。例如,北京被称为“汗八里”。如果他真的被忽必烈任命为官员,为什么不用蒙古语或汉语称呼他呢?
到目前为止,马可·波罗还没有在中国历史资料中找到任何证据。许多人怀疑他们作品中写的不是他们自己的经历,而是道听途说的集合。当然,《马可·波罗游记》已经消失了,目前有140多本书。不同的人可能会在复制中添加新的内容,但这也表明书中记录的内容可能不可靠,所以在引用时应该更加小心。
解密:马可·为什么波罗说老北京元代城墙是白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