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名臣中,以儒出仕,却在武功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据说于旭十二岁时就精通《尚书》。这个人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当时,于旭年轻时失去了父亲。他从小就承担起家庭的重任,抚养祖母。当时,家乡陈国的国相推荐于旭当官,但于旭以祖母90岁的名义拒绝了他的养老金。直到祖母去世,葬礼结束,于旭才出来当官。
汉代出仕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叫“举秀才”,就是你在文章上有很好的天赋,精通儒家理论。于旭十二岁通过《尚书》,可谓秀才;另一种方式是“举孝廉”,在孝顺父母长辈方面行为出众,地方官员推荐,于旭丧父后主动赡养祖母,拒绝出仕,可谓孝顺。二十岁以下的虞诩,早早享有大名,再加上太尉征辟,前途似乎光明。
但是,虞诩这个人比较耿,第一次上台表演就得罪了领导。
[img]823135[/img]
永初四年,凉州羌胡反叛,攻略州县。当时,将军邓子主持了全国军事事务。他觉得凉州多年来一直在叛乱,花了很多钱,但效果不大。最好放弃。在召集公卿讨论时,没有人反对。
本来事情就是这样决定的,更何况大部分人觉得事情与自己高高挂起、放弃、保全无关,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但当消息传到余旭的耳朵里时,余旭匆匆推荐了他的太尉李秀,并向李秀陈诉苦,声称凉州永远不能放弃。他认为凉州是京畿道的屏障。一旦放弃凉州,外敌就可以轻松攻击京畿道,凉州永远不能放弃。
作为一名朝廷太尉,如果李秀在任期内做出放弃凉州的重大决定,如果事后翻案,他的罪行将无法逃脱。既然余旭说得很有道理,李秀在朝廷决议时说他不能放弃,邓志也无能为力。
邓志非常生气。放弃凉州早就是他和大家商量的事情,也涉及到很多人事调动,但李秀不同意,但无法实施。邓志责令余旭想出一种治理凉州的方法。我们如何确保凉州平静下来后不再叛乱?
邓芝本以为余旭只是儒生,书生谈兵,空发大言。一旦余旭说不出话来,邓芝就可以重提旧事,除掉碍眼的李秀和余旭。
没想到虞诩不换不忙,说出一个妙计,安定凉州。
[img]823136[/img]
余旭说,凉州骚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民受到政府的骚扰,但更重要的是,当地一些强大的部落领导人威胁人民作乱。
事实上,官员迫害人民,人民无法生存,这主要是历代叛乱的主要原因。然而,人们的动荡很容易平静下来。毕竟,人们的心是分散的,不同的。然而,一旦有地方强大的力量加入,一些人就会有才华、金钱和雄心壮志。如果他们控制所谓的人民,那将是非常有害的。
于是,擒贼先擒王。要平定凉州之乱,首先要搞定凉州地区的豪强。然而,武力征伐是不可能的。使用军队必然会引起更大的混乱,朝廷必然会消耗更多。剿不如抚。于旭提出,不如征召凉州各县一些长官、豪强的子弟到各地当官,给他们一些领工资却没有实权的职位。对外,就是告诉全世界的人,只要心向朝廷,就会受到表扬;在内部,他们被拘留为人质,以防止家庭叛变。
李修一听,大加赞赏。将军邓谷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能同意。
凉州的豪强听说朝廷政策喜出望外,把子侄送到北京工作。他们没想到这项优惠政策背后的真正含义,凉州的动荡很快平息下来。
年轻的虞诩有什么计划来凉州?东汉名将虞诩怎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