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个人对抗一个国家:李鸿章输给伊藤博文的真正原因

120年前的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完败告终,几十年前的增长瞬间化为乌有。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此后,中国在1915年重返帝制之前,维新、变法、新政、宪政、革命和共和国。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中国模拟和实验了人类历史上几个阶段的系统,一波比一波更激进。一个中国人一直不解的疑团是:为什么一个伟大的国家不敌小国?120年来,这一问题从未停止过,探索了许多不同的结果。其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问题是,许多人认为中国在中日战争中的失败并不反映中日两国的真正力量,而是李鸿章输给了伊藤博文。因此,许多人将中国之败归李鸿章一人。

东西之间的区别不是西方人先走几步,而是东西文明代表了两个时代。如何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上重构日本的政治制度,是伊藤博文政治生涯的全部使命,也是日本最终成功的关键。日本在1894年击败中国,实际上是伊藤博文那一代人建立的制度,战胜了李鸿章那一代人坚持的“西部中体使用”。

一个人对抗一个国家:李鸿章输给伊藤博文的真正原因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交往了几十年,但把一场战争的输赢归咎于一两个人似乎太简单了。

许多历史研究人员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日战争的失败是李鸿章和其他人的决策和指挥错误,而日本的成功是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的侥幸。当然,历史可以这样写。把一场战争的输赢归因于一两个人似乎太简单了。@ 梁启超在为李鸿章作传时强调,如果李鸿章是中国失政的人,李鸿章是不够珍惜的,而另一位执政失国的枢臣则有所搪塞,我4万人放弃了国家责任,不再知道自己的罪行。据西报报道,日本不与中国作战,实际上与李鸿章作战。虽然言语稍过,但也近之。

一个人对抗一个国家:李鸿章输给伊藤博文的真正原因

梁启超不同意将甲午战败的全部责任归咎于李鸿章。引申强调,由于特殊情况,中日战争简直就是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

李鸿章可能没有西方论者和梁启超说的那么高,但李鸿章确实是一个令对手钦佩的人。几十年来与李鸿章多次交手的伊藤博文不止一次表示,李鸿章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能与列强竞争的人之一。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打交道了几十年。从某种意义上说,甲午之战是中日两国为朝鲜的未来而战,也是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两人之战”。

即使经过马关议和认真算账,甲午战争也大致结束了,但在李鸿章、伊藤博文的感觉中,事情还是没有结束。第二年,李鸿章去了俄罗斯、德国等欧美国家,为晚清的未来奔波,无论年迈还是朝野风言。两年后,辞去内阁总理大臣职务的伊藤博文前往中国,抵达北京,迅速前往贤良寺拜访李鸿章。除了表达对前任对手的敬意外,他还没有忘记嘲笑李中堂的欧美行为。中国在北方“建造了一个伟大力量的屏障”。(林权助:当时的戊戌变法,570页的戊戌变法)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都是19世纪下半叶东亚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如果我们必须谈论他们之间的差异,李鸿章仍然缺乏一点现代远见,因为时代的差距比伊藤博文稍逊一筹。

基于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特别是两次鸦片战争被打败后的被动觉醒,李鸿章真的从心底相信中国文明的永恒,相信中国文明不会暂时过时而退出。李鸿章这一代人不明白中西之间的差异不是先进和落后的,也不是西方先走一段时间,中国可以赶上。

伊藤博文在这一点上比李鸿章聪明。毕竟,伊藤是明治维新的重要参与者。他年轻时有机会在英国学习。他目睹并真正体验了西方的繁荣。他知道繁荣只是西方的一种表象。支持繁荣的是制度和文明因素。不是西方人先走几步,而是东西文明代表了两个时代。伊藤博文此后政治生涯的全部使命是如何基于现代工业文明重建日本的政治制度,也是日本最终成功的关键。日本在1894年击败中国,实际上是伊藤博文那一代人建立的制度,战胜了李鸿章那一代人坚持的“中体西用”。

一个人对抗一个国家:李鸿章输给伊藤博文的真正原因

基于“中国中心主义”,李鸿章不能容忍“宗藩解体”。只要有可能,李鸿章这一代人将继续维护以中国为中心的宗藩制度。

李鸿章在新的洋务政策中为晚清做出了贡献。他与乃师曾国藩等人发动了一场不寻常的“体制革命”,从强兵到富国,开启了“同光中兴”。

然而,李鸿章不知道中国问题的根本症结在哪里。李鸿章的工作人员马建忠早就根据欧洲的实地观察提醒李鸿章,西方的繁荣不是一个简单的繁荣士兵,更不用说强大的船,而是一种制度,一种文化,中国必须放弃“中心主义”的错觉,必须欣赏西方社会的进步,必须从制度和文化层面学习西方。无奈之下,李鸿章那一代人无法走出传统,他的思想仍然停留在“中国中心主义”,不愿面对现实世界。

基于“中国中心主义”,李鸿章不能容忍“宗藩解体”。只要有可能,李鸿章这一代人将继续维护以中国为中心的宗藩制度。@ 当日本吞并琉球,废藩置县时,中国没有帮助,也没有力量。当中国稍微强大一点,法国人试图染指越南时,清政府出兵抗争。因此,当日本试图踏上朝鲜半岛时,李鸿章肯定不会同意。除了与西方列强打交道外,他几十年的外交生涯就是与日本谈判。

与李鸿章相比,伊藤博文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一方面引领日本走向世界,逐渐成为国际主流社会的一员;另一方面,地缘政治是与朝鲜和中国谈判。然而,毕竟,经过“现代化”的洗礼,日本觊觎和染指朝鲜。在现代早期,即“日韩合邦”之前,也就是说,在伊藤博文被暗杀之前,它仍然是“现代意义上的“权力范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宗藩制度。

像西方国家一样,日本一直试图打开朝鲜的大门,进行贸易。但朝鲜是中国的一个国家,日本和其他国家一样,没有中国的帮助是不可能进入的。由于地缘政治的考虑,中国很难主动帮助其他国家进入朝鲜。所谓的“附庸国家的独立性”是告诉各国不要这么认为。

西方国家没有顺利进入朝鲜。只有日本迫切需要,理解“藩国独立”的真正含义。日本利用1875年的“云阳”事件,让朝鲜与日本达成贸易协议,即《江华条约》。

《江华条约》是朝日直接交往的开始,也是中国外交的失败。当然,中国不会轻易接受日本的安排。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国绝地反击,利用任午兵变和A申政变,恢复了对朝鲜的控制,让朝鲜留在中国的宗藩制度中,尽管此时只剩下一个朝鲜。

伊藤博文前往天津与李鸿章会谈。此时,李鸿章正忙于越南问题的善后工作,担心日本会利用这个问题,使中国双方都陷入困境。特别是,李鸿章非常清楚,A申政变在最后一刻有利于中国,主要是因为驻扎在朝鲜的袁世凯立即带领士兵冲进朝鲜宫殿,赶走了日本公使。

李鸿章担心伊藤博文会纠缠这些细节,但出于进一步的考虑,伊藤博文慷慨地接受了中国的解释。

伊藤博文的慷慨感动了李鸿章。李鸿章除了感动之外,还做出了一个惊人的自选动作,郑重地告诉伊藤:

我有一个很大的讨论,预言,我知道贵国现在并不意味着侵占朝鲜。如果日本有这种情况,中国将派兵去战斗;如果中国侵占朝鲜,日本也可以派兵去战斗;如果其他国家侵占朝鲜,中国和日本将被派去救援。我们必须担心朝鲜与我们国家之间的关系。目前没什么。我们可以讨论撤军。(李文忠公书《翻译稿》卷16、37页)

一个人对抗一个国家:李鸿章输给伊藤博文的真正原因

李鸿章显然是对伊藤立场的善意回应,他的让步远远超出了伊藤的预期。伊藤对这段话非常感动,希望两国能按照这个想法共同维护东北亚的稳定。

战场不如人,使李鸿章的外交处处吃紧;而战场不如人,使李鸿章这一代人不知道如何像伊藤博文那样改变体制

李毅在天津进行了谈判,目前的讨论有不同的意见。然而,必须承认,李鸿章的“大讨论”定性地改变了中国以前不愿承认的问题。朝鲜不再是中国家族的附属国家。如果朝鲜再次发生类似于仁午、甲申等事情,中国出兵时会告诉日本。日本也有类似的权力。这远远超出了日本的期望。当然,这一共识为十年后的战争埋下了“毁灭的种子”。

1894年5月底,东学党几个月的斗争让世界各大国心烦意乱,各国在朝鲜的利益受到威胁,各国军舰聚集在朝鲜周边。由于地理上的便利,中日利益最大。朝鲜政府没有稳定秩序的力量,中日驻朝外交官特别焦虑。日本希望中国伸出援助之手,向朝鲜出兵。由于十年前的共识,李鸿章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无奈之下,朝鲜局势日益恶化,朝鲜政府郑重要求中国出兵。

朝鲜的要求为中国找到了法律依据。日本的推动表明,他们承认此时中国与朝鲜有着特殊的关系。对中国来说,这是《江华条约》之后的巨大外交收获。因此,李鸿章犹豫了一下,派兵援助朝鲜。

李鸿章记得十年前的协议,他通过外交渠道向日本报告了军队的消息。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日本立即成立了一个大本营来处理它的规模和动机,这并不令人担忧。

李鸿章没有恶意猜测日本的动机,但鉴于清军到达后朝鲜局势逐渐平静,李鸿章建议中日共同撤军。然而,日本内部强硬派长期以来一直渴望扭转朝鲜的被动性,并建议中日“共同改革朝鲜内政”。

日本的动议包含了对中国宗主权的否定,因此李鸿章不愿意同意。李鸿章没有利用外交渠道直接与伊藤博文谈判,而是将希望寄托在列强调解上,更不用说与日本在朝鲜顽强对抗的计划了。因此,日本占了上风。直到黄海大战,中国才一路崩溃。不得不,李鸿章于1895年春天前往马关与伊藤博文谈判。

谈判涉及到两国的利益,最终达成的协议也是中日地位转变的分水岭。经过几轮艰难的谈判,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终于达成了共识,并得到了两国最高管理层的同意。这不是李鸿章的私事,也不是他可以独自做决定的小事。但毕竟,损失太大了。李鸿章在4月15日下午的最后一次会议上仍尽了最大努力。他几乎恳求伊藤博文尽最大努力让一些赔偿金额,即使他是一名老人。伊藤博文并没有给李鸿章的哀鸣留下深刻印象。

战场不如人,使李鸿章的外交紧张;战场不如人,使李鸿章这一代人不知道如何像伊藤博文那样改变体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甲午战争的失败是现代中国前半段的结束。如果没有甲午战争,中国就不可能在1895年转向东方学习日本,开始保持新鲜。

历史的因果关系很难一言以蔽之。如果不是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在19世纪末东亚格局的变化,会发生什么?


一个人对抗一个国家:李鸿章输给伊藤博文的真正原因一个人对抗一个国家:李鸿章输给伊藤博文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