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7年,也就是韩信被贬后的第五年,陈晨将军的谋反事件再次涉及到韩信。阳夏侯陈晨拥兵造反,自立为代王,同时还造反了韩、赵等诸侯国,并与匈奴勾结。刘邦带着周勃、樊迅等将领去平叛。刘邦亲征陈晨期间,韩信府有一个姓乐的舍人,得罪了主人,被韩信关了起来。舍人的弟弟叫乐说,他也在府内当差。为了救弟弟,他去找皇后吕雉,举报韩信谋反。
乐说举报说,陈晨出守赵、代边区将军曾与韩信密谈。据说韩信当时对陈晨说:“你是个能深谈的人吗?我有话要对你说。陈晨说:“请命令将军。韩信说:“你现在是封疆的官员,皇帝宠爱你。然而,我们皇帝天生多疑。只要有人告诉他你造反,多说几次,他就会相信。到那时你就死无葬身之地了。但是不要害怕,有一天,你在外面,我在里面,我们应该外合,世界就是我们两个。乐说还报道说,韩信已经准备释放服役犯罪的囚犯,并将他们编成突击队,让他们攻击皇后和王子。现在正准备开始。乐说有鼻有眼,吕后心想,按照这个说法,陈晨造反的背后是韩信的支撑。吕后联想到刘邦亲征陈晨,韩信称病不去,越想越觉得韩信造反不像假。
[img]822637[/img]
吕后不敢贸然惊动韩信,怕刺激韩信立即动手,于是叫丞相萧何商量对策。起初,萧何觉得自己不能凭乐说一面之词就治韩信的罪,但刘邦在外,自己全权负责都城安全。万一有闪失,怎么向皇帝解释?萧何以为自己和张良、韩信是兴汉三杰,张良是韩国贵族,世界已定,以寻仙学道为借口早已开溜,韩信不相识,被贬职受罚。皇帝并不完全信任自己。有时候,为了打消皇帝的疑虑,他故意贪污,弄点钱。他买了一些漂亮的女人来抚养她,并给了皇帝一些生活方式的问题。顺便说一句,他也降低了自己在普通人中的威望,让皇帝知道自己没有野心。
萧何心说我容易吗,不能为了一个韩信给自己留下后患,现在决定韩信的事跟着吕后,宁愿相信它有,也不要相信它没有。否则,韩信做大将是自己推荐的,如果不划清界限,万一谋反属实自己就不会牵扯进去。萧何主意拿定,决定先发制人,灭祸患于未作之前,以免到时受到连累。吕后也担心王子即位后如何对付一群开国元老,尤其是韩信、英布、彭越等枭雄。刘邦在与项羽争夺世界时多次死亡,身上有12处箭伤,谁也说不出他能在位多久。吕后必须尽快考虑后刘邦时代的政治稳定。
乐说站出来举报韩信造反。不管是不是诬告,吕后都认为不重要,也不需要查明。重要的是,它为吕后与韩信打交道提供了合理的机会。这一次,没有陈平的计谋,诱骗韩信上钩的是萧何的朋友之情。韩信的朋友很少,被贬后门不出,二门不迈,更别说上朝了。这一天,萧何劝韩信上朝,因为皇帝已经扑灭了陈晨的叛乱,天子要在长乐宫接受大臣的朝贺。
韩信真的不想加入乐趣,但小何的意思是:你对皇帝有意见,但王子的脸还是要给的。不管怎样,最好去。韩信一直很感激小何的推荐,也不好意思拒绝小何的脸,所以他不得不跟着韩信去长乐宫。他一进去,吕后安排的武士就拿下了,用绳子绑好,送到未央宫的钟室杀死他。
[img]822638[/img]
韩信临死前哀叹道:“我后悔没有快通的计划就落入了妇女和儿童的手中。这不是天意吗?”韩信被杀后,吕后和萧何在刘邦回到北京之前杀死了韩信的所有家庭、母亲和妻子。看来这样做不足以表明韩信的罪行。
刘邦安顿下来,回到京城,心情非常复杂。司马迁用“快乐和怜悯”来形容刘邦的心情。令人高兴的是,韩信一死,无论死者的能力有多大,他都不会威胁大汉江山;可怜的是,韩信的功绩很高,最终以这种方式结束。
至于韩信有没有谋反,刘邦的心理就像一面镜子:如果韩信真的想造反,齐国手里拿着重兵的时候就不会造反,直到身体被拖垮,手里没有一兵一卒。
揭示历史:韩信之死和吕后 萧何有什么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