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去世后,各国诸侯突然失去了一匡天下的领袖,变成了一片散沙。由于内乱,齐国中衰,晋、秦也有各自的困难,暂时无法过问中原。就这样,长期受齐桓公遏制的南方大国楚国试图乘机进入中原,夺取霸权。楚国的北进势头,被称为中原列国的“蛮夷之邦”,引起了中原诸小国的不安。因此,一直吹嘘仁义的宋襄公,想凭借宋为公国、爵位最高的地位和领导诸侯平定凌乱的余伟,领导诸侯与楚国抗衡,继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等待机会恢复殷商的故业。然而,当时宋国的国力远远落后于楚国。宋襄公的不自量力行为导致了宋楚矛盾的高度激化。楚国对齐桓公无能为力,但在这个时候,他很容易与宋襄公打交道。他决心教训宋襄公,最终导致了洪水战争的爆发。
而且,宋襄公虽然雄心勃勃,但国力有限,只能单纯模仿齐桓公的做法,以“仁义”为政治号召,召诸侯举行盟会,以提升声誉。然而,他的把戏不仅被许多小国冷遇,也被楚国君臣算计。在盂地(今河南省绥县西北)联盟会议上,宋襄公拒绝了公子目夷事先提出的多带兵车,以防意外建汉。轻车简单地走了过来,结果被不讲信义的楚成王的军队活捉了。
楚军护送宋襄公攻击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幸运的是,太宰子鱼带领宋国的军民顽强抵抗,从而遏制了楚军的进攻,并使其在几个月内没有成功围攻宋都。后来,在鲁熙公的调解下,楚成王将宋襄公释放回国。宋襄公被这种奇耻大辱,真是气不打一处。他既痛恨楚成王的不守信义,又怨恨其他诸侯国见风使舵,背宋亲楚。他知道军力不是楚国的匹配,暂时不敢主动惹它;相反,他首先指向屈服于楚的郑,决定兴师讨伐,以显示自己的威望,挽回曾经是楚囚犯的面子。大司马公孙固和公子目夷(宋襄公的弟弟)都认为攻打郑国会会导致楚国出兵干涉,劝阻宋襄公不要攻打郑国。但宋襄公却振振有词地为这一行动辩护:“若上天不嫌弃我,殷商故业就能复兴。执意伐郑。郑文公闻讯宋师大举攻,立即求救于楚。楚成王果然迅速起兵攻宋救郑。宋襄公得到这个消息后,才知道情况非常严重,不得不赶紧从郑国撤军。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十月底,宋军返回宋境。
[img]823231[/img]
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十一月初一,楚军抵达洪水南岸时,宋军已占有利地,在洪水北岸列阵待敌。
此时,楚军仍在向陈国挺进宋国的路上。宋襄公为了阻挡楚军在边境地区,屯军洪水(涡河支流,经今河南商丘、柘城间东南流)以北,等待楚军的到来。11月初一,楚军进入洪水南岸,开始渡河。这时,宋军已经安排好了阵势。鉴于楚宋军众不悬殊,宋大司马公孙固建议宋襄公抓住战机,乘楚军渡河中间进行打击。
楚军开始渡河时,右司马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彼此我寡,可半渡而击”,宋襄公拒绝同意,说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厄” ”。
但宋襄公断然拒绝,使楚军全部顺利渡过洪水。楚军渡河后,开始布置阵势。此时,公孙固建议宋襄公在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定的情况下发动攻击,但宋襄公仍不接受。直到楚军布阵结束,一切准备就绪后,宋襄公才击鼓进攻楚军。然而,在这个时候,一切都为时已晚。弱小的宋军在哪里是强大的楚师的对手?经过一段时间的战斗,宋军受了重伤,宋襄公自己的大腿也受了重伤。他精锐的禁卫军(门官)被楚军歼灭。只有在公孙固等人的绝望掩护下,宋襄公才能突出重围,狼狈逃回宋国。就这样,洪水之战以楚胜宋败告终。
战后,中国人都抱怨襄公指挥不当,但宋襄公并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向臣民辩护说:“古为军,临大事不忘礼”、“君子不重伤(不再伤害受伤的敌人)、不抓二毛(不抓头发花白的敌人老兵)、不要阻挡障碍(不要阻止敌人在危险中获胜)、不鼓不列(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的敌人)”,认为自己遵守古训行事并无不当。宋襄公在公元前637年(周襄王十五年)5月伤重而死。
洪水之战:宋襄公是如何失去获胜的机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