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献中有一种说法是“70岁”。宋代官员致仕(即退休)仅限于70岁。与今天的60岁相比,年限非常宽松。但70岁的退休并不是绝对的。北宋时期,一些受到皇帝青睐的“国家大臣”或官员仍然可以在70岁时“安定下来”。
原来宋代的致仕制度也规定,官员退休时,必须先向朝廷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才能解职。个别元老大臣不受70岁年龄的限制。凡因病退休后康复、提前退休、正常退休的人,在朝廷需要时可再次入仕,称为“落后仕”(类似于今天的退休再就业)。这样,一些被皇帝依赖的老臣可能会多次要求致仕而不被批准,而一些在特定时期致仕的“重臣”将再次被授予重要职务。
在这些老年官员中,不乏老当益壮者。推文彦博(1006-1097)是北宋宰相最高寿者,享年91岁。他是四朝重臣(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任将相50年,闻名四夷。文彦博在神宗末年(1083年)已获准退休,并准备在洛阳安度晚年。哲宗即位初(1086年),当政的司马光重视“宿德元老”文彦博的才华和威望,强烈推荐。就这样,80岁以上的文彦博被授予“平章军国重事”一职,重担重任。他思维敏捷,处理政务井井有条,时人评价他“其综理普通事务,虽精练少年有不如;它贯穿古今,虽有特殊名家不抓”。真宗朝老将范延召(927-1001)更是勇敢不减。咸平二年(999年),北方边防紧张,契丹人南下犯罪。73岁的范延召毅然驾车前往北征。“与(契丹敌兵)作战,斩首2万级,逐北至莫州东30里,斩首1万多人,夺走了数万名老幼,契丹逃走了。”。
[img]822812[/img]
70多年来仍被朝廷重用的官员,其经验和智慧被视为国家财富。君主们经常对这些老臣给予特殊的礼貌,因为年龄和健康因素不容忽视。比如上面提到的文彦博,元佑元年(1086年)拜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时,已经81岁了。他被授权“六日一朝,一月两经”,后来改为“十日一去都堂,一月一经”,可以保证政务参与决策。两朝重臣吕公在元佑三年(1088年)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时,也已71岁,被特许“一月三去经宴,二日一朝”;不拘时间进出;常行文件免签;不要建府第,许执政到议事”等等。枢密使张升70岁时“请老”(申请退休),英宗极力挽留,声称“太尉勤劳王家,能走吗?特许他“五日一至枢密院”,还免除了他与皇帝见面时复杂的礼仪“进见不跳舞,受赐不跪”等。
可怜的一些“栖德”老臣,被皇帝依赖,疲惫不堪,整天被政府机关纠缠,辛苦工作,“死”。两朝元老向敏中(949-1020)居大任30年,“时以重德目之,为人主所礼,因此,虽然衰病,最终不感谢(退休)”,72岁死于宰相任。哲宗初年,老臣孙固(1016-1090)屡请致仕,太皇太后真诚地留住了“清,先帝在东宫时的老臣。今帝新听政,勉留辅导;或者身体不安,可以拿文件治家”。孙固得此知遇之恩,不方便再提请仕之请,只好“强起视事”,又忙了两三年,75岁死于任职。宋神宗执政期间,他重视守边大臣的选拔。他的老臣孙琏被授予了一份重要的工作。可怜的是,他已经71岁了,最终死于上任的路上,因为他年纪大了,受不了长途跋涉。
孔子曾经说过:“我十有五,志于学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迷茫,五十而知命运,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70岁的老人已经完全成熟,进入了人生的另一个高级阶段。多年积累的经验受到年轻一代的高度赞扬,有必要咨询一些关键问题;同时,“70岁的生活是罕见的”,这是一个超越物质欲望、名声和财富追求、回归自我、照顾自己的阶段。而且两者的协调并不容易把握,北宋老年官员的荣耀与尴尬恰恰说明了以上两点,给后人以思考与启发。
北宋[老年人政治]:文彦博,一位80多岁的大臣,担任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