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对官员的服装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见仁见智之言屡见不鲜。
有些人认为官员的服装既是风格问题,也是品味问题。事实上,在清朝,官员的服装是一个热闹的话题。
清朝入关后,满族的许多习俗都得到了普及,包括服装。清朝官员的正式服装包括羽毛、帽子、帽子、长袍、补充服装、皮毛、珠子、靴子等。每个级别的官员都有相应的服装,法律上不允许自己改变。
清朝历史电影和电视剧中经常提到“黄色外套”。在清朝,黄色的外套被分为明黄色和金黄色。随皇帝巡逻的胡大臣允许穿黄色外套,颜色为明黄色,正黄旗是皇帝的直系部队,官员和士兵也穿黄色外套,颜色为金黄色。
清朝皇帝经常奖励有功的大臣和士兵“黄夹克”和“黄夹克”。虽然只有一个字的区别,但两者非常不同。”奖励黄夹克”,只有一件。有些大臣得到了皇帝奖励的黄夹克,通常绝对不愿意穿,穿坏了!
“享受黄色外套”是非常不同的。虽然你穿得很华丽,但你可以自己做。但这一权利只能由高级官员享有。例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高级官员都“享受黄色外套”。但如果你犯了错误,“享受黄色外套”的权利可能会在任何时候被剥夺。
[img]822811[/img]
冬天,清朝官员特别注意穿毛皮外套。亲王郡王以外的官员不得穿黑狐皮,并对各级官员可以穿的毛皮外套作出了不厌其烦的规定。可以说,在清朝官场,如何穿衣服是官员的必修课。穿错衣服不仅让人发笑,甚至犯了大罪。
雍正二年(1724年),很多官员混淆了顶戴、补衣、毛皮大衣等。,朝廷重申禁令,违者治罪。但有一点挺人性化的:冬天被派到关外地区出差的官员,可以“不拘品级”穿毛皮大衣,防止冻死。
清朝的一些高官手里有钱,难免会在衣服上炫耀。据《清仓钞》记载,慈禧太后的宠臣荣禄顶戴着花羽用的羽管,一根价值13200银。
当时主管财政的户部尚书立山有朝珠365挂,每天换一挂。据说这些朝珠最低值1200银,也就是说,这些朝珠的总价值至少值36.5万2银。这本尚书真是“朝珠叔叔”。
光绪34年(1908年)12月,庆亲王家举行宴会,参加的高级官员都穿着毛皮大衣。整个宴会就像一个珍贵的毛皮展览,包括雀舌尖、鸡心尖、云南毛尖、凤眼尖、银针貂、贝勒貂、貂爪仁、金丝猴皮、白狐腿、花灰鼠、青羊、白狼狈、玉带尴尬、金边庄稼等。
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这些毛皮大衣。按照清代官员的工资标准,光靠工资是不可能买到那些珍贵的毛皮大衣的。
清代欧阳兆熊写的《水窗春谈》记载,管理河工巨款的官员穿的毛皮,都是派人带着重金直接去关外买当年猎获的整个狐皮做的,就连北京师范大学的皮革店也惊叹于它的完美。就连这些官员用的苏杭缎子也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的,然后下单给苏杭商家织的。
《水窗春谈》还说,清代也有“我们车马,布衣粗糙”的官员,吃喝穿都很节俭。事实上,清代官员的官方工资很少,生活也相当困难。例如,翰林院的翰林,他们头疼保持家人在首都的日常开支,更不用说为自己买高档衣服了。
清政府没有严格规定官员的靴子风格。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使用黑色缎子作为材料。至于风格,方头靴在清初很流行。有史料描述了清朝乾隆和嘉庆时期翰林的苦难。他们靠官方工资生活。他们租不起车,更不用说自己买车了。他们只能步行上班。此外,他们经常亲自购物。
@ 即使你不穿官服,当你在小酒店市场看到方头靴时,你也会知道一定是翰林。除了翰林,其他穿方头靴的官员都不屑于和普通人混在一起。道光年后,穿尖头靴在官场很流行。
雍正三年(1725年)8月,有大臣上演,请严格规定官员军民的着装标准。雍正不以为然地说:“我看大臣,只看他们的品行,不看他们的衣服。”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说,作为一品大师,都巴拜戴的凉帽虽然很旧,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有能力的大臣。
清官穿毛皮大衣很讲究:亲王郡王以外不穿黑狐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