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4年初,朱棣进解缙为翰林学士、右春坊大学士。皇帝召见七人内阁,各授予正五品官衔,殷切希望这七个朝夕左右的文臣“谨慎”、“保终”。并命令女王在柔仪殿遇见七人命妇,劳赐备至。立春时,皇帝又给了解缙等人金绮衣,这是六部尚书才能得到的礼遇。这七个人以区五品之衔得到这样的待遇,自然感激。解缙等人对此特别入宫表示感谢,皇帝说你们是国家社会的人,再次为我服务,在我眼里,你们的作用实在不在尚书之下。有一天,皇帝御奉天门,小宇监察御史,六科给这些言官大胆建议政治得失,反复对解缙等近臣说,如果进言人无所畏惧,听言人无所不服,世界为什么不治?我和尔等共励之。
有一天,解缙入宫演奏。他在左顺门外看到一个叫张兴的太监用鞭子打人。解缙强烈地斥责了他。大学士威力很大。张兴不得不诚实地收敛他的手,恭顺地退缩。圣眷方隆,又自力更生,自然没有人会在他眼里。《明史解缙传》说他“好臧否,无顾忌,廷臣多害其宠”。以解缙之聪明,为什么不知祸从口出?归根结底,才子还是才子,不懂官场规则,口无遮拦,树敌太多,无意中铸就的过失,来天都要他一一付出。
有一次,朱迪在纸上写了一些朝臣的名字,让解缙一一指出他们的长短。这是得罪人的活计,但解缙并不难色。上疏一言:“简义天赋厚重,没有意见。夏元吉有德量,不远小人。刘俊才华横溢,不知顾义。郑赐可谓君子,相当短于才。李至刚诞而附势,虽然不端。黄福秉心易直,确有执守。陈瑛刻在用法上,还能持廉。宋礼直而苛刻,人怨不恤。陈洽疏通警敏,也不失正。方宾书中的才华,是石家族(即牲畜交易经纪人)的心。“皇帝把这些评价传给了王子,王子问尹昌隆和王汝玉怎么样,回答说:“昌隆君子量不红。汝玉文翰不易得,惜有市心耳。“多年后,仁宗即位,向阁臣杨士奇展示了解缙论人的长短。评论说大家都说解缙疯了。我觉得他对人的评价有他的见解,一点也不疯。当然,这是解缙死后多年的事了。
1403年9月,在重建《太祖记录》后不久,受皇帝委托,解缙开始接管一个足以让他在历史上大放异彩的大项目,编撰一本涵盖古今世界所有知识的百科全书。皇帝直接给他的指示是“包括宇宙的广度,统一古今的异同”,“凡书契以来,历史子集百家之言。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和尚的技艺,编辑成一本书并不无聊。”。
[img]822684[/img]
也许一开始,解缙并没有真正理解皇帝编一本终极书的意图。仅仅一年时间,解缙和他的工作组就编成了这本书,将历代文献分类。当他把这部名为“文献大成”的作品献上时,皇帝并不满意,认为这部作品还没有准备好,太简单,不符合他的初衷。因此,他下令大规模修改和丰富,并派王子少师姚广孝、礼部尚书郑赐等协同解缙担任监督员,并从翰林院和国家监督管理局派出2000多名学者参与编写、校订、录制和绘画。
解缙意识到,皇帝实际上是想通过这本大书的编纂,把意识形态高度集中在他指定的方向上。他太草率了,政治上太不敏感了。他带领这支由2169名学者组成的庞大编辑团队重新开始工作。这个时代最杰出的知识分子聚集在他身边,就像一架齿轮亲吻的机器咔嗒咔嗒地走着。解缙亲自安排各部门的工作。他必须亲自审阅手稿的每一部分,并提出修改意见。每一个环节,如书籍采购、史料辨析、编写抄袭、校勘、印刷等,都是亲自问的。可以想象,当这个仪式一天天完善的时候,解缙是多么的自豪。他指挥着这支2000多人的学者队伍,但他的威望就像一个带领千军万马杀敌的将军。
三年寒暑,到1407年12月,这本名为“永乐大典”的大书终于全部编成了。这本书包括自先秦以来的七八千本书,涵盖经史子集,以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北剧、南剧、平话、工艺、农艺、志成等。,共1.1万零九十五卷,2.2.8.777卷。目录只有60卷。如此宏大的规模,它就像一面多重转折的复杂镜子,反映了世界的种种。如此宏大的规模,它就像一面复杂的镜子,反映了世界的各种变化。然而,该项目的总设计师解缙在庆祝仪式编制的朝廷仪式上消失了。今年2月,他被降职为广西布政司参议,已在数千英里外的南方。
“缙犹在耶”
此时,解缙因介入最高层权力斗争,踏上了不归路。
以解缙的少年高才,又自负匡济大略,他怎么不知道皇家的友谊比不上世俗,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能一成不变呢?在与皇家的关系中,他似乎一直有一个理解上的盲点。而“好臧否,无顾忌”,得罪了大批廷臣的背后,是他书生意气过重,不通世故的人格缺陷造成的,而不是故意想和谁过不去。接下来的报复是,当他被贬到广西即将开始时,他被落井下石的人举报,改变了贬值,去了一个叫化州的偏远地方督促他的工资。官场就像戏场,官场就像战场。一个小小的损失可能是致命的。这个人有这么多缺陷,可以说是空门大开,正好用来牺牲权力斗争。正如史传所说,“如果他们经常被诽谤,他们就不会克服命令,他们的丈夫也不会嫉妒那些伤害他们能力的人。”他们真的不能抱怨别人。
为什么明成祖要编《永乐大典》?:要体现大明的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