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入学的新生陆续开学。虽然总说现在的孩子很辛苦,但是和以前学校的规矩要求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
春秋时期,“文化下乡”开始
我们现在称之为“小学”,在古代被归类为启蒙教育,也被称为“蒙古学习”。承担蒙古学习的教育机构通常是私立学校。私立学习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出现了。当时,社会动荡,官方学习衰落。一些文化官员带着文化经典和礼仪器走向下层,这是私立学习的开始。然而,在宋元时期,官员们也开始关注启蒙教育,并在各个乡镇设立了“社会学习”机构。
元朝时期,政府规定50个社会是一个社会,每个社会设立一所学校,让孩子们在业余时间入学。明清时期,政府遵循这一制度,在各地建立了大量的社会学习。据统计,明洪武年间,仅南京就设立了2919所小学。
除社会学习外,还有义学、村学校、民族学校、博物馆等启蒙教育场所。其中,义学有官方和私立,一般由当地官员或乡绅资助,入学是贫困儿童,无学费;村学校、民族学校是村或大家庭;博物馆、教学博物馆是富人聘请老师为孩子或亲友上学,贾宝玉、薛扁等学校属于博物馆的性质。
[img]822675[/img]
家庭连坐的处罚制度
明朝社会学的入学年龄规定:“15岁以下的民间儿童。”也就是说,15岁以下的儿童可以参加考试,入学时不需要考试,入学金额也没有限制。任何愿意学习的人都可以参加考试。然而,一些地区将对儿童的入学采取强制措施,如规定:“8岁的私人儿童不是学者,惩罚他们的父亲和兄弟。”
古代学生除了在入学时举行“破蒙”礼仪外,还经常在放学后举行各种其他礼仪。当学生入学时,如果他们进入官方小学,他们将举行入学典礼。在大成殿,有一幅清代学生入学典礼的地图。正式上学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举行祭拜圣人的礼仪。
如果学生表现良好,他们也会得到奖励。明代沈鲤主张,学生勤奋学习,遵守规则,有利益,给予免费帖子,遇到责任,可以用免费帖子补充一次。此外,如果学生勤奋地学习遵守规则,仍然记录在书中,你可以积累1分,积累10分,然后告诉主人,奖励纸和笔。
学生不听话,先生可以用尺子打学生的手掌。明代,一位名叫黄佐的教育家提出:“无故逃学,一次罚读200遍;第二次,加十张纸;第三次,像以前一样惩罚他的父亲和兄弟。”老师不仅可以“批评”学生,还可以惩罚学生的家人。
假期模式多种多样
古代小学教育也注重劳逸结合,所以会有假期,但当时没有寒暑假,假期也没有今天多。比如明代的小学,每个月只有祭圣的假期。在清代,每所学校都会根据自己的要求有不同的上学时间和假期规定,如清代唐健,每天5到7,17到19,从正月15日开始,直到10月10日,假期时间只有年底,不到一个月;有些学校规定每天7到9,15到17,此外,古人每月休息3天,不得擅自离校;还有学校规定,每天日出上学,日落放学,9:00到11:00吃午饭,每年端阳四、五、中秋十四、十五、清明节、七月半、十月朔放假一天,平时不放假。
也就是说,古代小学有的平时休假,有的集中到年底一次性休假。除非有紧急情况,否则视为旷课。
明代教育家黄佐:如果学生逃学, 老师可罚其父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