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也有1376年的说法)发生了明朝的“空印案”。
案件的原因是这样的。明朝规定,各地每年派人到户部报告地方财务账户,地方账户必须与户部审核后完全一致,才能完成今年的地方财务计划。如果没有,即使只是一个数字,账户也必须重新填写。更令人尴尬的是,所有重建账簿必须加盖原衙门的印章才能有效,要求非常严格。如果有任何分歧,它们将立即无效并重新报告。因此,为了少辗转反侧,来自北京各地的财务人员便宜行事。进入北京时,他们携带多份加盖当地公章的空白报表,以便在与户部反复核对数字后重新填写。“空印”的原因是当时没有先进的通信和交通工具。来回北京需要一两个月甚至几个月,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这种对各方都有利的“空印”招数被各方默认接受。这件事从中央到地方都是默认的,相关官员都知道,当时带空印文册成了不成功的规定,朝廷上下都知道,除了一个人。
不幸的是,这个人就是朱元璋。
洪武九年,朱元璋突然发现了这个所谓的秘密,就在自己眼皮底下,官员们竟敢搞这些名堂!他很生气,他以为自己做了一次冤大头,于是派官员对此事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据说,只要进行调查,这个问题就不难解释。事实上,即使是他派去调查的官员也知道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但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我们都知道事情的原因,但没有人说。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搞笑的场景,问话的官员也知道,回答的官员也知道,只有朱元璋不知道。官员们害怕这种现象并不难解释。
假如上书辩解,很有可能被认为是同党或包庇,这个黑锅谁能背得起。就在这时,一个勇敢的人站了起来。令人钦佩的是,他不是在职官员,而是普通生员。在某种程度上,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的名字叫郑士利。他的兄弟郑士利担任湖光的检察官。他参与了空印案。他出狱后,郑士利详细写了一本书,痛苦地陈述了空印案的利弊。写完这本书后,郑士利在旅馆里闭门哭了好几天。
[img]822535[/img]
他哥哥的儿子问他:“叔叔有什么好担心的?”郑士利说:“我想向皇帝演奏一本书,这必然会激怒皇帝,导致灾难。然而,我可以通过杀死我来拯救数百人。我有什么遗憾?”所以我去北京演奏。看完书,皇帝怒不可遏,把案子交给丞相和御史会审,追究指使者。郑士利笑着说:“我只想看看我的书能不能用。我的职责是为国家讨论政治事务。
自料必死,谁会为我出谋划策?”郑士利和他的兄弟因此受罪。被罚江浦服役。
[img]822536[/img]
然而,空印案不会因为一个小平民的书而改变。明太祖朱元璋意外了解到这一事件后,认为这是一起令人震惊的官员勾结、徇私舞弊的案件。因此,黄伟很生气,下令将全国13个省、141个政府和1000多个县的主印官(负责人)共有1300多人(包括监督不力的人),无论贪婪、好坏,副职以下官员都要打100根棍子,充当军队和流放。
后世有学者认为,加盖公章的空报不能造成“有价证券”,也不会带来任何伤害。朱元璋闻了就改了。他纯粹不懂财务知识,小题大做,别有用心,制造了巨大的冤案。
而且我觉得“空印案”说冤也不冤。
当时朝廷(朱皇帝)规定的制度是对地方政府报表的审查。执行制度“无借口”,必须无条件执行。制度实施中存在困难和弊端,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经批准后才能“灵活”。我们决不能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否则就是违规,违规就会受到惩罚。朱皇帝大概从历代兴衰中吸取了主弱臣强、皇帝当傀儡、朝纲紊乱等亡国教训。对于“空印案”中的官员,他们无视朝纲,不请示,不抵制,所以极度愤怒,自然不会手软。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这种“空印”不容小觑。,户部是中央政府的财政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必须每年向户部缴纳金钱和粮食税,然后根据地方政府的实际需要分配金钱和粮食税,即现在所说的“两条收支线”。这样,户部和地方政府分别充当中央政府的会计(会计管理)、出纳(钱)的角色。试想一下,如果户部和地方政府的一些官员互相勾结,也就是会计和出纳互相勾结,冒领腐败,很容易反掌。“空印”无疑给了他们一个机会。而且报表审核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账目一致。谁能轻易发现缺陷?所以朱元璋的推论无疑是站得住脚的!
从历史资料中不难看出,朱元璋立国后,始终对各级官员保持高度警惕,与“不听话”的官员展开“殊死搏斗”。在“空印案”运行过程中,虽然没有贪污冒领,但并不能保证类似案件永远不会发生或不会发生。朱元璋实际上消除了财务漏洞和萌芽状态的风险!然而,官员们对腐败模式进行了翻新和冒险。“空印案”后,更大的户部侍郎郭恒腐败案立即爆发。历史上被称为“郭恒案”,这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当然,“空印案”发生在明初。朱元璋以铁腕严肃财经纪律,整顿官治,维护朱家世界,滥杀也就不足为奇了。只是他不应该问这么多官员,浪费时间,可以用宽严相济的手段。
@ 在“空印案”中,官员被滥杀是不公正的,而朱元璋推断“空印”的后果是清醒的。
“空印案”在现代国家的各个部门和单位仍有很多参考资料。首先,各单位及其开户银行的会计核查与户部对地方政府报表的审查方式和目的相似。会计不能容忍任何错误。事实证明,如果会计核查不严格或流于形式,就会有大量的银行“内鬼”或企业“内鬼”或银企内外合作的“内鬼”。
[img]822537[/img]
二是商业银行员工对有价文件、印章保管不严,对作案人借此机会开立虚假存单等有价文件进行欺诈,不抵制、不报告,主管部门检查监督薄弱,几乎是“空印案”的翻版。银行频繁发生的重大案件基本上是这两种疏漏造成的后果,不仅给银企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为时已晚,银企还必须借鉴朱元璋的铁腕整治“空印案”,严格整治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认真处理涉案责任人员。
[img]822538[/img]
然而,这是其中之一,还有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明太祖出身贫寒,从卑微开始。明太祖在位期间,自始至终都不信任官员,对官员也很严格。特别讨厌贪官污吏和欺上瞒下,@ 朱元璋是最有气氛的人欺骗他。本来,空印案可以大也可以小。在中央和朝野上下不以为罪的情况下,朱元璋仍然坚持认真处理。恐怕这也是对皇帝怀疑性格的滥用。他认为,这些官员背着老板和皇帝直接用空白盖印文件检查家庭部门是对皇帝的欺负,这可能是空印案件的主要原因。后来,郑士利的书激怒了他,“杀死了空印者”。即使是他曾经最欣赏的好官方克勤也被诬陷入狱,从未放过。
因为一件小事!朱元璋下令处决全国地方财务官员